上海食品安全问题存症结 部分生产经营者道德缺失

2013年02月06日 12:12   来源:解放日报   

  舌尖上的安全底线,靠什么坚守

  严守“五个最严”的2012年,本市仍出现了盼盼、佳宝等食品安全事件,上海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如何?

  阎祖强:个别事件不能反映全市整体现状。上海当前食品安全仍保持稳中向好态势。2012年,全市没有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4%,猪肉、食用油和乳制品三样老百姓最关心的食品检测合格率均在99%以上。

  不过,在最严厉的监管下,仍冒出不少食品安全问题。本市食品安全工作距百姓的期盼还有不少差距,相关监管部门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还不强,监管效能还需提高;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还未落实到位,部分企业诚信缺失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不够扎实,针对性、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上海食品安全问题还有两大症结。

  其一是食品产业规模过小。以上海为例,截至“十一五”末,上海市郊70%的蔬菜种植面积仍属于小规模生产,另有80%的食品生产企业年销售额还在2000万元以下,因此每年本市2300万人口消费的1000万吨食品中,约80%的粮食、70%的肉类、50%的蔬菜都要依靠外地供应。食品产业链不断外移和拉长,直接影响到产业链的透明度,增加了追溯监管的难度。

  其二是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道德缺失。随着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但企业质量管理意识、能力及道德素养却远远落后。不少不法分子抱有“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观念,不守道德底线,不讲诚信,对社会安危缺乏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感。对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开展道德领域专项教育和治理的部署。市政府也已发布了相关通知,要求守住食品安全的道德底线,整治食品行业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分段监管模式往往留下“缝隙”,被认为是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的原因。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如何应对?

  阎祖强:作为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机构,食安办去年全力解决职能交叉和监管缝隙问题,围绕食品摊贩、豆芽生产经营、现制现售、预包装盒饭等“中间地带”,深入调研,加强综合协调,逐一明确监管主体、监管要求。市政府出台了《上海市食品摊贩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市食安委制定了《关于明确现制现售食品等监管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等制度文件,及时消除了监管缝隙。

  基层综合协调机构是有效解决食安问题的保障。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基层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街镇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的要求,目前全市220个街镇建立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全市4803个村(居)委会配备了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宣传员,共计2.32万人。本市食品安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基本形成。

  除了监管体制,食品安全配套的法规、规章、制度及标准也要相应完善。去年,市政府出台了1件地方政府规章和12件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重要文件,力度之大历年罕见。市食安办还会同相关部门对市人大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等工作中提出的5方面14条意见和建议逐一进行梳理和责任分解,推进了食品摊贩划定区域(点)和固定时段的规范化管理,全市去年共依法登记食品摊贩5719个。杨浦、虹口、青浦、松江、徐汇等区探索符合辖区特点的食品摊贩管理工作,建成了1005个早餐网点。市质量技监部门还根据《上海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准许生产证发放管理办法》要求,为“崇明糕”和“白切羊肉”发放了准许生产证。

  本市还积极加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修制定以及企业食品标准的备案。 2012年,本市批准发布了 《青团》、《现制饮料》、《餐饮服务团体膳食外卖卫生规范》等十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项目,并向卫生部备案。上海去年还完成企业标准备案939项(制订760项、修订119项、延续60项),这些标准按食品类别区分,涉及普通食品的656项,占69.86%;非传统形态食品30项,占3.19%;保健食品112项,占11.93%;食品相关产品(包括包装材料、洗涤剂等)141项,占15.02%。

  食品产业链过长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迷雾重重”的症结,上海在监管手段上有何创新?

  阎祖强:冲破食品安全监管的“迷雾”,重在源头治理。为此,本市已连续多年投入人力物力完善食品追溯体系。去年,市商务委会同市工商局、各区县在94家标准化菜市场、934家标准化超市建设猪肉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在154家大卖场、335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蔬菜追溯系统,均实现全覆盖;在200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水产品追溯系统,为计划的100%;在341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牛肉追溯系统,为计划的682%;在104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粮食追溯系统,为计划的104%。

  人无信不立,食品安全也是如此。追根溯源再彻底,毕竟只是一种监管手段,并不能促使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动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只有重建食品安全领域的信用体系,倒逼企业讲诚信,才能树立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目前,市食安办已经起草了 《上海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上海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若干意见》等制度,以信用记录、共享、披露、应用为主线,构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现已覆盖粮食、肉制品、蔬菜、乳制品、食用油、淡水鱼等6大类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人)的信息,从田头到餐桌如有一环失信,将直接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此外,市食安办还对“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做了进一步完善,在原有“一网六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上,新增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黑名单”审核发布等功能,将发挥联合惩戒的作用,曝光一批失信企业和负责人,建立“一处失信、寸步难行”的信用环境。

  目前,上海诚信倒逼机制已促使食品企业主动自律。家乐福超市总部、绿捷快餐、铜川路水产批发市场等本市连锁超市总部、中央厨房、集体供餐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基地等已开始建设或筹建自检实验室。市食安办还组织本市主要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共同筹建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合会,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新年新起点,今年上海食品安全的“重心”在哪里?

  阎祖强:2013年本市食品安全工作要严字当头,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早字当头,妥善快速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防字当头,着力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今年本市食品安全监管的总体目标是有效遏制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保持全市食品安全总体有序可控。

  根据计划,今年上海将力争使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食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4%以上;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发病率要控制在6例/10万人口以下;公众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以上,中小学生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2%以上;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的集中培训,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集中专业培训。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