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脚步 踏出民工返乡新春潮

2013年02月20日 14:21   来源:新华日报   

  “终于到家啰!”2月11日大年初二晌午,背着大包小包的赵海平,在泰兴分界镇赵家庄村口的小站下了车。由于没能及时买到返乡车票,原准备除夕到家的赵海平辗转了三天两夜才从新疆塔城回到赵家庄。抬眼望时,久违的村子阳光灿烂,他忍不住一声欢呼。

  在赵海平的前面,重重叠叠踩着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跋山涉水的脚步。汽车、火车、飞机,甚至自驾着摩托,他们通过一切能想到的方式赶向同一个方向回家。

  追寻他们返乡的脚步,记者发现一个新的变化正在发生,不少地方特别是我省苏中、苏北地区的返乡农民工,越来越多选择留下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一股真正意义上的“返乡潮”正在掀起。这股“返乡潮”不仅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改变着农村社会生态,给我省新农村建设带来多重春色。

  “他们回来了,村子就真正过年了”

  喜庆的鞭炮放起来,丰盛的“年饭”端上来……

  2月4日,农历小年。尽管已通过无数电话,但当两年没回家的陈刚跨进如皋郭园镇义圩村的家门时,一家人还是感到喜从天降。65岁的老妈一边抹着开心的泪水,一边忙着把早已准备好的午饭端上桌;年轻的媳妇暗自打扮过,这时却有些慌乱,点火几次才点着鞭炮;4岁的女儿一声不响地站在椅子背后,探出半个脑袋有点好奇地打量这个陌生男人。直到妈妈一声耳语,并从爸爸的行李中拿出一堆玩具,才抢过一个洋娃娃飞奔出门,一边蹦跳着一边嚷嚷:“爸爸回来啰,过年啰!过年啰!”

  春节前,记者在客运中转枢纽地南京看到,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农民工返乡的情景蔚为壮观。中央门客运站值班人员告诉记者,今年1月最后两周的日客流量同比增加了五六千人次,其中七成以上是返乡民工。“不管多远、多挤,一定要回家过年!”背着大小包裹等着汽车的王义守刚跟妻女通完电话,“我告诉女儿,给她买了个漂亮洋娃娃,她高兴极了,吵嚷着要到村口接我!”旁边的工友起哄:“也给媳妇儿带了不少东西吧!”说起回家,每个人脸上都绽放出最开心的笑容。

  “他们回来的日子,比大年除夕还重要,从这天开始村子就真正过年了。”义圩村村支书马冬星告诉记者,村子里有4000多人,每年外出打工的就有一千二三。对于沉寂的农村来说,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回乡,不仅带回了财气,更带回人气,村子里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提前过年了。

  “回家了,这次就不再外出了”

  “回家了,这次就不再外出了。”每年春节还没过半,就要拖着沉重行李辗转赶去东莞上班,这样的日子对于如皋市长江镇村民郭剑兵来说将成为回忆。“在外十多年,当过普通工人、技术员、车间主任,不同的岗位,给了我许多学习机会。”郭剑兵告诉记者,春节过后,他将投资100万元在镇上创办一家针织制衣厂。

  “现在外面好工作不好找,大学生都"逃离北上广",我索性也回来了。”今年25岁的李磊来自宿迁农村,高中毕业后一直在上海打工。不过,今年他选择了返乡就业。李磊给记者算了笔账,在工厂打工一个月挣3000块,但上海的生活成本高,到月底工资所剩无几。回家打工每个月2000块,但吃住不愁,基本是“纯收入”。

  “我不能在外打一辈子的工,要面包,也要面子!”很多返乡民工喊出了他们新的心声。来自淮安的王正华今年28岁,8年前南下广东,从一线的普工成长为生产组长。他说,打工的目的是为了不再打工。攒够了资本和资历的他,决定回家经商,“给家人和老乡们长长脸。”

  “再说,现在政府也"不放"我们走。”王正华所说的“政府不放”,是指我省一些传统的劳务输出地悄然变成劳务需求地后,各地推出了一系列挽留返乡民工家门口创业、就业的温情举措。在劳务大县沭阳,公路边醒目地打出了“创业就业本地好,能够照顾老和小”等鼓励性标语。如皋政府部门还向全市返乡民工发出劝留信,并拿出6000多个平均月薪达2000元的岗位供他们挑选!

  “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的格局在我省正在发生根本改变。”省农劳办相关负责人指出,这样的变化其实早几年就开始了,但这两年随着苏中、苏北经济的快速崛起,特别是农村产业的加速转型,家门口创业、就业的磁场效应正在凸显。据预测,今年全省“留下来”的返乡民工可望超过150万人。

  回望城市,更寄望魅力乡村

  尽管回老家海安半个多月了,但郭秀兰的心似乎还留在杭州。“都说杭州是天堂,这话一点不假。西湖那么漂亮,城市那么干净,商场那么繁华,太让人留恋了。”

  过了正月十五,她就到南莫镇上新办的节能灯具厂上班,这意味着她将告别那个工作生活了将近10年的“天堂”。这样的选择,让她痛苦了很久。“回来那天,我们几个姐妹抱头痛哭一场,汽车开了老远,还一直趴在窗口回头张望。”

  但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才一年没回来,家乡就变得让人不敢认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晚上还亮起路灯,过去的臭水沟变成了乡村公园,最想不到的是,村里还建成了公共服务中心,看病、看书、上网、健身……过去城里才有的服务项目,家门口全有,十足一个“乡村天堂”。更让郭秀兰宽心的是,回家就业,结束了长年漂泊奔波生活,心理上也得到放松。“"天堂"虽好,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农村虽然不比大都市那么热闹、繁华,但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像郭秀兰这样对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城市充满留恋,更对自己的家乡充满期待,代表着大多数返乡民工共同的心态。南通大学一学生社团不久前组织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高达82.6%的外出民工看好家乡的发展前景,其中60.7%的人有返乡创业、就业愿望。

  “过去,农民工带回的是盖房子、娶媳妇的钱,如今带回的是建设家乡的资金、技术以及新理念,是整个"新农村"。”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印军指出,随着国家各种福利政策逐步普照农村,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各地城乡差距日益缩小,这些显著变化对全国两亿多农民工的出行正产生深刻影响。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更多“不走了”的声音,看到更多“留下来”的脚步。这万千脚步,正踏出日益高涨的“返乡潮”,向新农村建设的“希望田野”阔步走去。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