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治理政府采购乱象 斩断利益"黑手"

2013年02月25日 19:11   来源:中国广播网   

  【导语】中国法制报告蓝皮书说,八成政府采购商品的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资金浪费严重。经济之声评论:治理政府采购乱象,要斩断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两只黑手"。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中国法制发展报告》披露,部分地方政府去年1到9月的采购商品,有八成高于市场平均价,有的甚至高3倍以上。

  编辑视点:中国社科院今天发布的这份报告披露的数据,让我吃惊不小:政府采购商品的价格有八成高于市场均价,这其中又有五成多的商品价格要贵将近两倍,有1.5%的商品价格甚至比市场平均价高出3倍以上。这不免让我们有一种感觉:老百姓买东西,往往“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可是政府买东西却反过来了——“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众所周知,政府采购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原本就是为了质量更稳定、价格更合理,杜绝铺张浪费。而现在的情况是,政府采购价格畸形偏高,浪费了纳税人的钱,我们肯定要质疑这样的“高价”。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政府采购价格一味偏高,一些商家就会削尖脑袋挤进来,如果没有公开透明的竞标,缺乏有效的监督,某些部门就会跟商家进行权钱交易,滋生腐败。

  这份《法制蓝皮书》晒出的这份清单,再次敲响了警钟,号称“阳光交易”的政府采购,为什么有那么多不能“见光”的猫腻?谁是政府采购乱象背后的受益者?怎么样才能不让政府采购“用人参的价格买萝卜”?

  《央广财经评论》本期嘉宾: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

  为什么政府采购商品价格要比市场价高出那么多?

  刘瑞:这个问题在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以后就一直存在,有一些是合理的,比如说政府采购的正版产品,有售后服务有一些质量保证。但是像这样80%的高,而且是高的很离谱的就说明有一些不合理的。

  不合理可能是两个方面问题,第一个就是我们的政府采购制度还不够完善,比如说货比三家,如果指定的采购点比较少,就不能达到货比三家优中选优的好处;另外我们的售后追责制度没有建立出来,出问题如果说对这些厂家的质量问题没有惩罚,会导致下一轮的不合理状态,这是一面。另一方面有主观因素,经销商把政府的钱看作是唐僧肉,怎么宰都行,反正是政府的钱好挣。政府采购人员如果对他的监督不利,购买过程当中吃厂家的回扣,对政府不负责任,无形当中把价格抬起来。应该加大对主体的监管,还有政府人员自身的责任,道德方面的监管。

  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扶持中小企业。按理说,政府采购应该是花尽量少的钱,买到品质高的商品,可现实中往往"买萝卜花了人参的价",特别是一些政府单位为了突击花钱,专拣贵的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高价采购、暗箱操作?暗地里有哪些利益链条?

  刘瑞:在同类产品上,如果市场上大家都属于达到同样标准的厂商,可以从价格来选择。但是目前我们考虑同类产品实际上有很多后面的一些因素导致了这个同类的质量不可比。比如说买同样的一个计算机,有的计算机里买的是正版的软件,那它的价格就包含了正版的软件。但是有的经销商弄一些盗版软件,甚至不给你按标准配置,这样在市场上同样是计算机价格但是可能价格就差的很大。

  对于这样的一些比较细的问题,我们在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当中就必须有一个透明的,技术标准详细的公布,让双方,让第三方监督也能清楚,知道这个贵的理由在哪?便宜又因为它是什么方面的便宜。如果这些信息没有披露的话,笼统的说买一个计算机比别的市场要贵了,要便宜了,无法得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如果说政府买贵排除了主观上想吃回扣或者非法的灰色收入考虑,就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度还不够完善,透明度不够,形成只管贵的买,不买便宜的。很多经销商采购人员缺乏信息透明,信息不对称,厂商也利用了这一点坑蒙政府采购人员。需要通过进一步细化政府采购制度,公开操作,透明信息。

  细化制度应该是从哪些方面着手?

  刘瑞:首先第一个政府的采购的清单要更加详细,可操作性强,能监督。第二个在选择政府采购商这方面应该增加数量,让它之间有一些竞争,本来政府采购是带有一点行政垄断的,但是你增加了指定的厂商,发了更多的许可证,导致他们之间有竞争。第三个就是对政府采购人员的责任监管这方面加强。

  另外还有一点,国外采购有一个询价和事后审计,采购完了以后,监管时候发现你的产品的价格比别的贵了,贵在哪了,要做一个审计,追责。包括对经销商的追责和对采购人员的追责。当然我们现在没有因为价格高而行政追责的制度,所以这样大家就觉得好糊弄。

(责任编辑:魏笑)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