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江苏靖江强迫农民买房 当地称没钱可向亲戚借

2013年02月27日 19:34   来源:中国广播网   陈振玺 姚东明 景明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400-800-0088新闻热线接到听众反映,江苏省靖江市的多位村民在翻建自家房屋时,遭到了政府部门的阻拦,并被要求限期拆除已建房屋。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知村民,只有搬迁到政府统一建设的“集中居住区”才能有新房子可住。

  靖江的政府部门为什么不允许村民建房?村民“被上楼“又究竟为何?

  老周是江苏省靖江市西来镇敦义村的村民,最近几年一直在外地打工。今年春节前,周传传回到老家,看到房子已经破漏不堪,于是决定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翻修一下。

  周传传:我们这阴雨天多。你看这下雨都掉到锅里边。这大孩子23岁了,小孩子才上高三。现在这么大孩子几个人挤在一块儿,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实在没办法,就打算把这做饭的挪到外面,把上面再盖一盖。孩子回来的话也好有个房间。

  老周一大家子将老屋拆掉,开始堆砌新砖房。但动工后不久,却突然收到镇政府发来的《停工通知书》。

  周传传女儿小周:他们就只是说,靖江市上面有这个政策。不管你做什么都不允许动房子。他们只说靖江市有这个政策。

  2月23日,记者来到老周家,正巧碰到了西来镇镇政府的“行政执法队”。执法队透露说,从2010年开始,整个靖江市就不再批准农村地区新建、修建和翻建房屋。2012年6月28日之后,这一规定更加严格。

  让老周一家人无法接受的是,老房子在被拆掉后将得不到任何经济补偿,宅基地也将由政府收回。

  小周:而且这个房子要拆空了,他一分钱也不会补贴给你。

  周传传:唉,我很不理解。你这一分钱不补贴,老百姓哪来那么钱到新农村买房子?

  记者调查发现,在靖江市的其他村镇也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农民非自愿“被上楼”的现象。靖江市相关部门对于这种情况作何解释呢?

  昨天,记者联系上了负责相关工作的靖江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工作人员称,从2010年开始,整个靖江市就不再批准农村地区新建、修建和翻建房屋。2012年6月28日之后,这一规定更加严格。

  工作人员:现在不是国家有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嘛,对村民来说就是农村建设用地减小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相平衡嘛。因为搞这个集中居住、增减挂钩嘛,一般就是这个增减挂钩的区域不让农民翻改扩建,可以到镇上的集中居住区去。

  工作人员介绍说,集中居住区一套房子26.8万元的售价是政府补贴之后的价格。

  工作人员:光建像我们这个房子的话,一般都要30几万。市政府有补贴,镇政府也补贴,老百姓就要负责一个建筑成本就行了。

  当记者提出,有些农民没钱购买居住点住房时,这位工作人员答复称,钱不是大问题。

  工作人员:没钱嘛,现在20几万,自己这么多积蓄,再向亲戚朋友借一点嘛,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政府工作人员眼中的“不是什么大问题”,到了村民老周一家身上却变成了天大的问题。

  今天是镇政府限令老周自行拆除房屋的最后期限,否则镇政府将强行拆除。没有钱买“新农村住房”,又不能在老房子基础上翻修。老周一家又开始犯愁。

  周传传:我这宅基地上已经住了好几代人了。那么我自个儿修一点房子,政府千方百计在这儿处处为难我,现在已经把我逼到绝路的边缘。

  靖江市政府声称他们出台的地方性政策是配合国家大政策,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专门提到,“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

  有关事件的更新情况,中国之声将继续关注。

(责任编辑:魏笑)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