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强卫的94岁西宁好市民 闲不下来的王学勤

2013年03月01日 07:51   来源:青海新闻网   

  西宁有位来自乌兰的好市民。

  当前,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已经进入攻坚的关键阶段,有一位94岁的老人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更多的西宁人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西宁创城过程中收获充实的人生。

  今年春节前夕,省委书记强卫代表省委亲切看望慰问了乌兰县离休老干部王学勤,当看到94岁高龄的老人仍然坚持在学习,仍然在关心我省的发展,积极为社会做贡献时,强卫书记很感动,他说:“您是我们老干部的骄傲,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年轻一代最好的教科书。今天我来看您,看到您身体好,我很高兴,祝您健康长寿。”王学勤老人激动地说:“我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您在百忙之中来看我,我非常感谢书记,感谢大家。在有生之年我要对社会多做贡献,继续发扬老革命的光荣传统和革命本色!”

  这个人就是乌兰县离休干部王学勤。

  如今,老人每天最主要的事就是读书读报学习,关心国家发展,他的精神令记者深深感动。当前,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已经进入攻坚的关键阶段,老人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成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标杆。尽管老人工作在乌兰,但离休后居住在西宁的这些年里,他关心着身边的一切变化,对西宁的发展充满了期待,从创卫到创城他都了如指掌,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更是如数家珍。

  乌兰县有一个红太阳

  在乌兰县说起王学勤,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是,一提到红太阳,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被乌兰县赛什克乡群众尊称为红太阳的离休干部、共产党员王学勤老人。尽管,三十多年前他就离休了,但直到现在,人们一提到红太阳,仍然会对这位90多岁的老人深怀敬意。

  当年在赛什克工作时,由于王学勤是老八路,有比较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但是,他却从未把党和国家给予的待遇当作自己应得的享受,而是每月拿出一些钱来帮助贫困群众。有人没钱看病,他就倾力资助。有的群众家里无钱安葬老人,他也伸出援助之手。当时,有一名社员叫杨成山,媳妇生病无钱治疗,王学勤得知后主动托人从西宁带药帮助医治,后来又资助了200元钱,让杨成山带媳妇到县医院治病。当看到杨成山家因为治病而举债,家庭生活困难,他又拿出了100元钱为杨成山买了一辆架子车,让他搞点副业。但是,当年王学勤自己每月的工资也只有136元。

  除了资助贫困群众,王学勤还主动帮助失足青年。当时,他主动和辽宁的一名失足青年联系,在写信鼓励她要珍惜青春年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外,还在前后三年时间里每月资助这个青年30元钱,直到她重返社会。当时,由于农村交通不便,从县城发往农村的信件往往要3至5天才能收到,为了方便群众,他和邮局协商,由他担任义务邮递员,风雨无阻为群众送信。正是因为王学勤的无私奉献,才让乡亲们记住了他。乡亲们说:“北京有个红太阳是毛主席,咱们赛什克也有个红太阳,就是王学勤。”从此,王学勤多了一个名字——红太阳。

  闲不下来的王学勤

  1980年,尽管王学勤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助人为乐的热情却并没有降低,只要见到他能够帮助的人,他总会主动帮上一把。他常说:“党和国家给我的待遇这么高,我有义务去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为社会的安定分担一点责任。”在离休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他依然离休不离岗,积极为社区居民服务、关心孤寡老人、救助贫困学生。

  多年的部队生活,使王学勤养成了早晨出操的习惯。离休后在乌兰县居住的那几年,一到冬天,每天锻炼回来后,他就会主动帮县实验小学的教师把低年级教室里的炉子生着,等到学生上课时,教室里已经很暖和了。平时,看到机关干部们忙得没有时间打牛奶,他就每天把打好的牛奶放到他们的家门口。搬到西宁干休所居住后,他每天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干休所离退休老干部义务送报、送信,同时,他还是干休所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治理的义务协管员,哪里的卫生差了、宣传栏该换了、路灯坏了,他一旦发现,就会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由于他资历老,为人公道,社区居民的家庭和邻里发生了矛盾、纠纷都喜欢找他评个理,他也乐于帮助和调解。

  积余的钱交给党我才安心

  这些年,离休在家的王学勤老人始终牵挂着党组织,牵挂着国家的发展。2010年,为了“报答党,报答社会的恩情”,老人一次性交纳了1万元特殊党费。2011年,老人为了实现“只有把积余的钱交给党,我才安心”这一愿望,又一次交纳特殊党费1.2万元。2013年1月17日他又一次向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1.3万元,连续三年,他共交纳特殊党费3.5万元。然而,记者看到,老人生活非常简朴,家中陈设简陋,没有什么奢侈品,就连个像样的书桌都没有。但是,他却自费订阅了各种党报党刊和杂志,每天坚持读书、看报。

  老人常说:“我从1939年参加革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参加过百团大战、解放石家庄、解放太原等大小战役数十次,我的大多数战友都把生命献给了党的解放事业,我有幸活了下来,国家现在还给我这么好的待遇,我做的这点事与为国牺牲的烈士们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文化水平不高,干不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在政治上讲追求,生活上知满足。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尽自己所能,为党旗增辉,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为了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社会,老人表示,自己死后不开追悼会,将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

  94岁老人感动了省委书记

  日前,在省十二届纪委二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强卫在作重要讲话时说,有一位老同志让我十分感动和敬仰,从美国的奥巴马到俄罗斯的普京、久加诺夫,从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到台海局势,从国际国内大事到青海改革发展事业都能说道一番,包括最近中央出台的改进作风8项规定和省里的21条措施也都娓娓道来,可谓胸怀党事国事天下事。他之所以这样不简单,重要的原因是离休几十年来,坚持每天读书、看报、看新闻联播,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对许多问题都有深入的思考。真可谓名如其人,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确确实实把学习作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与这位耄耋老人相比,我们现在的一些干部,平日里不注重学习充电,而是忙乎于各种饭局、交往、应酬,年纪轻轻的就落下个“三高”,实在是得不偿失啊!领导干部不要把精力整天花在迎来送往、吃吃喝喝、打牌划拳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上。大家要静下心来,按照习总书记讲的,“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省下点时间,多读点书,多思考点问题。”老老实实地坚持学习,久久为功,定会愉悦身心,收获充实的人生。

  王学勤:我现在很幸福

  2月27日,在乌兰干休所车所长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王学勤老人简陋的家中,一进门记者就看到,老人正在读报做笔记。一听是西宁晚报社的记者,老人很高兴,他说:“《西宁晚报》办得非常好,我经常看,对于我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和青海、西宁的发展很有用,而且我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在看《西宁晚报》。”之后,老人开始从国际国内的大事,到党和政府当前的一些方针政策谈起,94岁的他思路清晰,而且滔滔不绝,最让记者感动的是,老人始终在微笑。他说:“我现在很幸福,党和政府发给我9000多元的工资,我都快成万元户了,而且最近强书记在百忙之中还来看我了,所以我没有理由不幸福。遗憾的是我现在干不动了,只能通过读报纸来了解国家的发展,从精神上支持党和国家,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

  当王学勤老人听说西宁晚报社领导决定要为他免费长期赠阅《西宁晚报》时,老人高兴之余竟露出几分孩子气,反复向家人炫耀起了这事。(作者:葛文荣乌兰宣)

(责任编辑:魏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