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规划9年没行动 建个立体停车场为何这么难?

2013年03月07日 08:03   来源:重庆日报   

  位于江北区观音桥商圈的一地下立体停车库,价格比周边楼宇的停车库每小时便宜1元。记者 张锦辉 摄

  3月5日上午,家住临江门的王广志到观音桥办事,转了几圈才在一个停车场把车停了下来。

  “要是观音桥也有奎星楼这样的立体停车楼该多好!”王广志感叹。

  停车难是主城各大商圈都面临的困惑,但能同时停数百上千辆的立体停车楼,为何在其他商圈建不起来呢?

  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开发商:建停车楼不划算

  为了配合南坪商圈扩容3倍的规划,南岸区早在2004年就宣布:5年内将商圈内停车位扩容4倍,启动立体停车楼建设计划。然而,时间已经过去9年,南坪商圈也早已扩容,但是当初规划的立体停车楼却迟迟不见落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江北区成为继沙坪坝之后的又一个“堵城”。2011年6月,江北区宣布一项庞大的计划:拟在观音桥商圈周边红旗河沟转盘、洋河片区、三钢厂片区及小苑片区建设4个立体停车楼,每个停车楼约10层楼高,每个立体停车楼可停放上千辆汽车。

  当记者提及立体停车楼规划时,观音桥商圈办人士叹道:“早就搁浅了。”该人士透露,“建不起来的原因很多。”比如,三钢厂片区拟建的立体停车楼,遭到了开发商的强烈反对。

  据了解,观音桥商圈的商业地产价格每平方米在万元以上。建立体停车楼,每个停车位至少要占15平方米(包括公摊)。如果做成商业地产,15个平方米就可卖15万元;做停车位,一个月只有500来元的租金,连利息都不够。“哪个开发商愿意建立体停车楼?”

  此外,容积率计算方式也影响了开发商的积极性——立体停车楼冒出地面,占整个开发用地的容积率,从而压缩了其他商业建筑的容积率。

  政府:财政投入太大 账“算不过来”

  开发商的账“算不过来”,政府的账也“算不过来”——江北小苑片区停车楼建设项目,也被政府部门否决掉了。

  “这地块原来人口密集,拆迁花费不少。如果用来建立体停车楼,拆迁加上停车楼的建设费用,财政投入太大。”江北区政府一位人士说。

  “奎星楼改造,是主城商圈建立体停车楼的成功案例。不过,观音桥商圈没有老旧楼房,无法复制奎星楼的经验。”观音桥商圈办人士表示,目前观音桥考虑的是建小型的立体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并尽量采用机械式停车以增加车位。

  实际上,立体停车场建不起来不仅出现在商圈,在各黄金地段也是如此。记者近日得知,南滨路喜来登附近拟建的立体停车楼计划也搁浅了。

  南滨路管委会并不愿透露停建原因。但业内人士分析,“南滨路寸土寸金,每亩地拍卖价格达到了数百万元,谁舍得把黄金地盘拿去修停车楼?”

  解放碑建立体停车场

  意在化解停车难和交通拥堵

  南坪、观音桥“算不过来”的账,解放碑该怎么算呢?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解放碑商圈急于建立体停车场,还有一个背景:随着观音桥、杨家坪、南坪、三峡广场等商圈的崛起,解放碑的商业“霸主”地位受到挑战。2012年上半年,解放碑商圈社零总额虽然继续领跑全市,但其增速已经低于南坪和杨家坪。

  2011年,解放碑启动了步行街扩容工程。扩容后,解放碑步行街将由原有的3.6万平方米增加到9.6万平方米。与之配套的是,停车难和交通拥堵难题将逐步解决。除了建成奎星楼立体停车场外,解放碑地下环道一、二期工程明年底也将建成通车,届时可分流一半车流,并增加停车位。

  记者从渝中区相关部门获悉,该区还有意在小什字附近找点,建设新的立体停车场。

  相关新闻

  各大商圈因地制宜 解决停车难

  记者3月5日从各大商圈了解到,由于建立体停车场较为棘手,其他商圈采取了灵活的变通措施缓解停车难。

  近年来,观音桥将商圈核心区域内的地下车库分片区进行打通、整合,实施地下车库“一卡通”工程。“一卡通”车库运营后,可提高通行率40%。

  沙坪坝区则借助正在修建的沙坪坝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项目扩容商圈停车位。该枢纽项目2015年建成后,整个沙坪坝商圈的停车位将从现在的4100个增加至8900个。新增的车位,包括位于丽苑酒店前绿化带下方的地下停车场的800个停车位,以及综合交通枢纽的4000个地下停车位。

  2012年,南坪商圈已增设临时停车泊位750个,主要在南坪环道、万达广场、亚太支路等路段。

  杨家坪商圈则计划打造一个整体框架式的大型车库,位置暂定在直港大道北侧主线桥下,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可提供上千个停车位。

  “从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看,绝大多数城市立交桥下都允许居民停车,以缓解日益严峻的停车难题。”市民詹先生认为,重庆桥梁、立交众多,能否利用桥下空间,为市民停车提供方便?(记者 李伟 廖雪梅 实习生 杨骏)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