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

2013年03月15日 10:17   来源:南方日报   

  目前,东莞已有13万多名外来人口子女通过积分入学享受了与本地小孩一样的免费读书待遇,这个数字在全国地级市中是最多的。苏仕日 摄

  本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流动人口大市,东莞有常住人口800多万,但户籍人口仅180万左右。外来人口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努力让其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是东莞的一个重要目标。

  近年来,东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就业、居住、医疗、教育、劳动保障等重点领域,进行均等化服务的创新探索与改革实践,几年功效,硕果累累。

  去年,东莞提出创建全省社会管理引领区的战略目标,以更广阔的思路和魄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努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市民。

 

        积分制与普惠制结合,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

  东莞人口结构倒挂、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发展与社会治理。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东莞亟待破解的一道课题。

  近年来,东莞新政频出,着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入户、子女教育、基本医疗保险、劳动权益保障等基本问题,取得明显成效。

  东莞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积分入户”与“积分入学”政策,早已被媒体及社会各界关注。事实上,东莞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就是实施积分制和普惠制相结合的外来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由政府设定相应的积分标准和条件,外来务工人员根据职业和工作年限,按照积分的高低,相应地享受政府在入户、入学、公租房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目前,东莞已有超过2万名外来务工人员通过积分制入户东莞,在全省率先以积分制形式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公办学校共招收14.2万名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市户籍人口子女,占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总数(30.4万人)的46.7%。

  此外,在社会保障方面,外来人口不仅自己可以“上保险”,他们的子女也被纳入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内。东莞还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一体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两大体系,逐步投入43.4亿元,提高59万名原农居民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

  在医疗卫生方面,东莞市建立起覆盖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市、镇、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市民步行20分钟即可获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在就业服务方面,东莞免费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求职登记和职业介绍服务,持续开展“新莞人培训工程”,2007年以来已为47.7万名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培训,发放补贴6875.5万元。

  如果说,“积分入户”等政策是让外来工共享公共服务,那么让外来工参与村民自治,则是在权力层面上保障和促进包括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在内的所有人的权益。去年,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便提出,将外来务工人员中有思想、有能力、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吸纳到东莞的基层组织,增加基层管理的活力。

  改革不止步。东莞接下来将创新“大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拓展积分制公共服务模式,以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八方面的均等化为重点,逐步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范畴,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徐建华说,“这一切都不是对东莞外来人口的恩赐。只要生活、工作在一起,那么我们就是一家人。”

  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初春时节,微风拂面,绿柳撩动运河水,老人小孩展笑颜。在南城文化广场,这样怡然自乐的美好场景几乎每晚都可见到。这个村社区一级的公共文化场所,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东莞,类似的文化活动广场超过300个。

  东莞是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是广东省唯一的示范区创建城市。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历来追求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最高宗旨。近年来,东莞已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和活动网络体系,建成公共图书馆(室)622个,博物馆31座,文化广场769个,“农家书屋”589家。

  与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全覆盖”相并行的是,东莞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样不遗余力,且硕果累累。

  东莞的文艺创作讲究雅俗并济,百花齐放。从2004年开始,东莞就根据新莞人多、音乐创作爱好者多的特点,成立了全国首个打工歌曲创作基地,持续多年开展打工歌曲创作大赛。此外,“我们的节日”、东莞读书节、文化周末、越唱越红等品牌活动也已家喻户晓。

  东莞“音乐剧之都”的名号也逐渐响亮,东莞借助玉兰大剧院等平台,已推出《蝶》、《爱上邓丽君》、《三毛流浪记》、《王牌游戏》、《钢的琴》等多部精品音乐剧作品。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东莞成功举办了2012中国图书馆年会及展览会、连续四届的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两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四届东莞文化收藏联展等,收效良好,反响热烈。2012年,东莞生产原创动漫电视片8部,时长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三位。

  东莞在公共文化服务上阔步向前,离不开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及引导。为了让东莞人成为文化上的“富翁”,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东莞不吝啬于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市财政从2011年起连续5年每年投入10亿元,作为“文化东莞工程”专项资金。

  按照《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战略目标,东莞将用10年左右时间,建设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四个名城”。

  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从“文化惠民”工程到“提升公共文化水平”工程,从重点推进向全面覆盖,务实的东莞人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扶持社会组织成长 推进服务主体多元

  让广大市民获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客观地说,目前政府服务还存在公共服务主体和方式较为单一、服务效率不高、质量不优等问题。

  致力于打造“好政府、大社会”的东莞,引入社会组织的力量,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努力在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中探索新路。

  东莞的思路是,推进“政社分开”,完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购买服务的制度,将大量政府“不该管、放得下”、社会组织“接得住、管得好”的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今年初,东莞首批266项被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已经审议通过,涉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交通等五大领域。

  从2011年7月起,东莞就陆续出台社会组织“松绑”政策,降低社会组织注册门槛,逐步扩大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范围。据统计,东莞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2000个,其中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共有80多家,这个数据是东莞对社会组织“松绑”政策实施前的3倍。

  社会组织的成长,不仅需要相关部门降低注册门槛,还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

  新生的社会组织容易面临资金不足、场地缺乏的困难。东莞率先在全省地级市中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没有条件的社会组织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并开展注册资讯、活动策划、能力建设、筹资指导等服务。2012年底,东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成为全省第一批社会创新观察项目。

  开展公益创投,是东莞扶持社会组织成长的又一创举。公益创投把“公益慈善”和“商业智慧”理念相结合,为初创期的中小型社会组织提供“种子资金”以及发展战略规划、财务管理、项目开发等综合技术支持。这一模式让政府由执行人转变为服务购买人、主导者、监督者,引导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跨越。

  接下来,东莞市还将推动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保障社会组织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待遇,鼓励企业和个人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来。

  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正是需要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形成“全民自治、自我服务”的社会氛围。正如徐建华所言:“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是由各类社会主体‘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大社会’,必须想方设法扩大公众参与,提高社会管理的广泛性、渗透性和互动性。”(李书龙)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