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前夕,首次全国范围内的公众睡眠调查——“喜临门中国睡眠指数”发布。该指数按照各自“睡眠指数”的高低,它们被分为“好梦城市”、“安眠城市”、“浅睡城市”、“失眠城市”四类。北京、广州分别以61.5和61.6的“睡眠指数”得分同西宁、昆明、东莞一起,入选“失眠城市”。报告中这样描述“失眠城市”:营造的睡眠环境较差,居民的自我睡眠管理能力较差,睡眠现状并不乐观。
调查显示,在北京,人们的平均起床时间是6:33,平均熄灯时间为22:15,8小时18分的平均睡眠时间按说应该能够平衡掉人们因白天忙碌而产生的疲惫和倦怠,但睡得多并不等于睡得好,在20座城市的“睡眠困难系数”排名中,北京以34.3%位列第三。超过八成的北京公众表示生活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自己的睡眠。入睡困难、呼吸不畅、做噩梦等睡眠问题是困扰他们睡眠的普遍问题。
-新闻链接
睡眠指数的七大发现
发现一:睡眠管理能力呈短板,睡眠环境尚存改善空间
中国公众管理睡眠的能力严重欠缺,成为影响居民睡眠质量的主要方面。公众所处的什么环境也与睡眠质量有密切关联,此次调查中,“睡眠环境”仅仅及格的分数说明还存在不小的改善空间。
发现二:公众睡眠情况地理差异明显
南方居民睡眠指数略高于北方居民,西部居民显然睡得比中部和东部都好。从城乡角度衡量,相对城市、小城镇居民快节奏生活下较差的睡眠,农村居民拥有更高的睡眠品质。
发现三:睡眠质量因性别不同
总体来看,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好的睡眠。无论男女,已婚的睡得都不会好于未婚群体。
发现四:睡眠环境严重影响高知群体睡眠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低学历人群睡眠指数得分高于中等学历(63.7分)及高度学历人群。相对低学历及中等学历人群,高等学历在“睡眠环境”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群体在该项上的得分,成为拉低高学历人群整体睡眠品质的因素。
发现五:财富水平是睡眠质量新拐点
在城市和小城镇中,随着收入的增高,其睡眠品质趋势逐渐低落。反观农村居民,中等收入及高收入的农村居民的睡眠水平高出不少,且随着收入增加,睡眠越好。
发现六:公众多焦虑,各方压力摧垮睡眠
超过五成的中国公众认为工作压力对自己的睡眠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56.9%的公众表示生活压力令睡眠受到影响。
发现七:新媒体扩张给公众睡眠带来负面影响
近七成居民睡前使用手机和电脑聊天、发信息,使用时长分别约28分钟和73分钟,成为睡前最普遍的行为。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