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与金山有关?一位小学教师的金山发现之旅

2013年04月01日 08:49   来源:新华网   

  你知道金山历史上出了多少位状元吗?你知道富春山居图与金山的缘分吗?你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高锟祖上故居在金山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估计许多金山人都得摇头,却被一位小学老师在不断行走和考证中发掘出来。

  这会儿,他就坐我对面,白净,文气,还有些不善言辞。他叫高文斌,39岁,土生土长的金山人,在金山一所小学工作,因当过文艺组长,取网名“文艺委员”。这个网名,却比他本人有名得多。

  9年前,他接触网络,很快“混迹”于“新金山论坛”。偶然一次将自己拍到的张堰古镇图文发布,竟引来跟帖无数。从此,这位“驴友”备受鼓舞,踏上了他的发现金山之旅。最近,他将自己发现的金山文史故事汇编成册,朋友间内部传阅,取名《藏着的金山》。

  低调的高老师不愿多提自己,甚至想要“化名”,反复一句话:“少写我,多写我提供的可能的发现吧。”末了,加一句:“我对自己的考证负责,欢迎拍砖。”

  他说,爱国的人首先是个爱乡的人。

  金山状元

  或有7位

  写下这个标题,高老师说自己是有底气的。

  几年前,他在网络上无意发现了吴永甫先生原载《上海滩》杂志的《寻访上海状元史迹》一文,觉得有趣,便开始通读地方志等,寻觅金山状元的线索。

  整整7年的考证,翻阅资料近百本,最终援引参考书18本,每处都去实地探访……结果有些出乎意料:金山地区历史上的状元竟达7位之多。

  根据他的考证:金山第一位状元是唐代吴郡筱馆镇(今金山卫)人牛锡庶,此人在《中国名人志》、《金山卫春秋》等多有记载。牛锡庶曾多次赶考,但都没有考上,唐贞元三年(787年),他再次参加科考,想不到却高中状元,后来,担任了礼部侍郎等官职。

  之后,名相陆贽族孙枫泾人陆?中状元。他才思敏捷,擅长诗词文章,还曾担任了宰相。这一次,高老师的主要依据,是清代光绪四年《重修华亭县志》和清代宣统年间《枫泾小志》的记载。

  到了南宋时期,枫泾有一位状元叫许克昌,他中状元以后,因当时规定有官职在身的不能做状元,所以被改为了第二名,后来,他以水利学家之名载入史册。

  再之后,元代,上官塘镇(在今金山卫)人张栋,也是元代最后一名汉人状元;明代,漕泾出了一位武状元顾凤翔,后担任四川总兵等边疆统帅官职;清代康熙年间,金山卫又出了状元戴有祺,书法写得特别好。金山的最后一位状元是清代枫泾人蔡以台,在乾隆年间考中状元,据说,枫泾的状元糕得名就与他有关系。

  这些状元中,高老师印象最深的是顾凤翔。他先翻阅明代《五茸志逸》等书,其中记载状元顾凤翔为华亭(今金山)漕泾人,而后在1995年出版的金山《漕泾志》等书中得到印证。然而,当他怀着好奇去实地探访时,发现古书中记载的漕泾偏东的地方早已找不到状元的故居,但有几位乡人却能比划着遗迹大概的方位。

  高老师写道:“虽然古代教育有其局限性,然而,拓宽历史的视野去解读这种现象,我们还是很有必要发现并重审这片土地厚积的‘井喷’。”

  巧的是,就在不久,重审这片土地的他便发现了《富春山居图》与金山的缘分。

  《富春山居图》或题跋于金山

  高老师的第一反应还是“不敢相信”。2011年,分离两半的国宝《富春山居图》第一次在台北联展圆梦,引发了书画爱好者关注的热潮,这长久的关注者中,就有高老师。

  2008年,他就看到《松江报》一文:《〈富春山居图〉或画于云间》,讲述了这幅名画与松江的渊源。其中提到:黄公望落款题跋“云间夏氏知止堂”,凭着多年对地方志的研究,高老师本能感觉:这应该是元代在金山地区的一个地方。赶紧去翻资料,果不其然,清代乾隆年间《金山县志》169页“第宅”一栏,正有“知止堂”记载:“知止堂,在璜溪,义门夏世泽居,赵文敏(即赵孟瞓)书额。”知止堂,是当时文豪雅聚的场所。璜溪是吕巷古称,夏氏知止堂是夏世泽的宅院,由赵孟瞓书写堂名。

  那么,《富春山居图》作者、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又是怎么和知止堂联系起来的呢?

  高老师讲述了发现的故事——元至正九年(1349年),吕巷名士吕良佐邀请文坛领袖杨维祯,到他办的璜溪义塾做老师,第二年,吕良佐发起应奎文会,为吸引更多人参加,他举办了一次全国性诗文大赛,由杨维祯、陆居仁做评委,文化艺术名流竞相来到这里,有的甚至旅居下来,一时文豪集聚,人才荟萃,文艺空前繁荣,被历史文化专家陶喻之称为:“本地海纳百川的海派气度已初露端倪。”

  这时,黄公望拿着《富春山居图》也来到吕巷,住在夏世泽家。到吕巷前,《富春山居图》已被黄断断续续画了不少时间,但没完成。在夏家,他继续添画此图。有一次,夏宅文人雅聚,当此画展露在文人们面前时,得到大家高度赞扬,却让一边的黄公望师弟“无用师”郑樗紧张得不得了,原来,此画是“无用师”让黄公望画后送给他的。此后,黄公望在郑樗强烈要求下拿笔在画上题写:“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十年青龙在庚寅?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前一句意思,“无用师”怕有人把画夺走,让我先题跋。后一句意思,元至正十年(1350年)五月,我在夏世泽知止堂题写。

  “从地点、人物、这个地区的文化环境等各方面,都能印证黄公望在这里题跋了《富春山居图》。在此期间,我也查看了原稿、围绕这幅名画的故事传说以及不少专家学者的解读等。”高老师说,在金山地区,黄公望还曾访山问水,寻找艺术灵感。元钟嗣成《录鬼簿》载:“予往年与道人扁舟东西泖间,或乘兴涉海抵小金山。”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黄公望“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激涛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后来,他又花了三四年才把《富春山居图》完成。

  这一次发现,高老师觉得需深思的是:《富春山居图》是绘画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之一,作为与此画如此有缘的金山,如何才能让巨作及背景发挥出更大价值?

  他自己,选择了继续行走。

  上海最长石板桥或是济渡桥

  这9年,高老师的周末时间多在行走。算起来,该有800多天了。

  他的书稿中,专有一章《田野调查》,记录了他在金山四野行走时留下的足迹:牡丹村里寻牡丹,漕泾观百年朴树,考察诗词里的秦山……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上海最长石板桥的发现。

  有一次,因为工作的关系,他调查到漕泾镇金光村有座名为济渡桥的七孔古桥。在夕阳映照下,河水缓缓流淌,周围都是古树杂草,这让他忽然觉得这座此前也见过的桥,很有沧桑美。

  他查询了资料:水国金山古称柘湖,水网遍布,通江达海,随着人们生活的发展需要诞生了桥。古代石桥,分石板(梁)桥和石拱桥。济渡桥建于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至今近140年。关于此桥来历,现藏金山博物馆的《济渡桥记》碑记载:“横塘,塘广十余丈,其地为南北要道,向设一舟以渡。道光辛丑,杨炳章筑石级,又以舟寡,增渡舟一,其子达圭继之,达圭亡而石级坏。于是周子思达、徐子治沧等议建石梁……”从中可看出早在1841年没建桥前,就有热心公益的杨炳章父子在这筑石级、置渡舟,行人“操舟而渡”。石滩渡毁坏以后,又有周思达等人筹资建桥,这些出资人“产不及中人,一旦兴大功,至斥产以应”,四年以后,这座建筑工艺非凡的桥梁终于建成了,就立有了以上《济渡桥记》碑。

  为什么敢说这座名不见经传的桥就是上海现存最长的石板桥,也是本市跨度最大、仅存的七孔石桥呢?高老师解释,自己和一些爱好古桥的朋友很多次约游,有的拍照,有的测量,有的寻碑,有的辨认桥联等,在《漕泾志》、漕泾政府网等地方都能见到这座桥的相关资料,它也有浦南第一桥之称。后来,又查看了上海各地最长最古桥梁的记录,结合在这方面搜集最丰富的几位朋友考证,他们认为,这座43.6米的石板桥为上海最长的石板桥。

  关于济渡桥,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初建桥时,因流水湍急总是造不成,后一个法号叫济渡的高僧指点迷津,桥才打下了桩基,人们为纪念他而把桥取名为济渡桥。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翠木成林,渔舟轻荡,济渡桥一带村野自然景观幽美,桥身楹联也很有意思,缅怀先贤昭示后者。如:“天目西来,远溯分流经几曲;吴淞东去,遐瞻估客集千帆”,“联步登云,我辈谁为题往客;成功指日,此间大有济川材”。据当地人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夏夜,桥边人家总会在桥头纳凉消夏,唠家常、侃大山,时有二胡演奏、故事沙龙等,堪称一景。1992年4月,济渡桥被公布列为金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直自认文笔不好的高老师,这一次写道:笃悠悠地登上桥,又踱下来,仿佛穿越了那些风雪编织的岁月。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