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产能超千亿元 北部湾经济区阔步奔向"新一极"

2013年04月02日 08:32   来源:广西日报   

  春末夏初,记者走马北部湾经济区,一道新风景出现在碧波万顷的北部湾畔:气势恢宏的厂房临海而立,一个个原油储油罐直插地底,银色的炼油塔直指苍穹,蜿蜒的输油管线错落有致,与碧海蓝天交相辉映。眼前,就是钦州石化产业园区带来的震撼。该园区产能已超1000亿元,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一个产能达千亿元的产业园区,挺起了钦州工业的脊梁。

  而这,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增长、现代产业体系快速建设、基础设施快速完善、亿吨大港快速兴起、大开放格局快速形成”的一个缩影。

  统计显示,2007年至2012年,北部湾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764.6亿元增加到4316亿元,增长1.45倍;财政收入从204.38亿元增加到714亿元,增长2.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965.03亿元增加到4513亿元,增长3.67倍。

  让人振奋的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增长不仅是“量的提高”,更有“质的提升”。经济区已进入产业发展的收获期,从依赖基础设施投资拉动转向工业支撑和进出口、消费同时拉动,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大大增强。

  临海产业体系加快形成。随着钦州的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金桂林浆纸,北海的中石化、中国电子、诚德新材料,防城港的钢铁、金川有色、红沙核电,南宁的富士康、亚马逊电子商务、百威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进驻,北部湾经济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石化、电子信息、冶金、新材料、轻纺、粮油食品等产业体系。到2012年底,14个重点产业园区工业产值超过3324亿元,是2007年的5.33倍,成为广西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亿吨大港快速崛起。在完成沿海三港整合成立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后,沿海港口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2012年,北部湾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4亿吨,比2007年增长了1.43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2.4万标箱,增长2.01倍,全港货物吞吐量增幅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的前列。

  对外合作不断深化。由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中马钦州产业园正式开园,成为泛北部湾产业合作的先行区域;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获国家批准实施;南宁-崇左经济带规划获准实施,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先导项目正式启动。2012年,北部湾经济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48.9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2.6倍,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50.5%,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如今,北部湾经济区这片生机勃发的热土,正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并加速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责任编辑:王姣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