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校园惊现野生稻

2013年04月11日 08:43   来源:南方日报   雷雨

华农“鄱阳湖”野生稻及稻穗。

  笔者昨日获悉,广州市区已经绝迹的普通野生稻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重现。野生稻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水稻的祖先”、“植物大熊猫”,科研价值十分珍贵,专家分析,重现的野生稻并非人工种植,或是鸟兽粪便携带而来。

  校内“鄱阳湖”长出4丛野生稻

  4月8日下午,华农学生网友@车厘车厘龟发布的一条微博称,“在华农湿地公园的某一侧茂盛地长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它是水稻的祖先,对科研上阐明水稻起源和演化很有意义,由于生境遭到胁迫已经很难见到。大家可以去拍照围观本尊,但是记得要爱护这个老祖先哟!”

  笔者实地走访,果然发现校内“鄱阳湖”东南侧有4丛类似野生稻茂盛生长,面积约2平方米,正在抽穗扬花。

  华农专门从事水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刘向东教授、长江学者刘耀光教授均向笔者证实,此植物确实为普通野生稻,系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教授解说“植物大熊猫”

  华农发现的这些稻谷穗小、谷粒少并稀疏、易落粒。“这些都是普通野生稻的典型特征”,刘向东说,原产于我国的野生稻有3种,包括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药稻宜潮湿不宜深水,疣稻为旱生草本,华农样本生长在终年滞流的湖水边浅水层,为普通野生稻无疑。

  刘向东称,由于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了各种灾害和不良环境的自然选择,野生稻形成了固有稳定的遗传特性,蕴含丰富的抗病虫害基因和极强的耐冷基因,其优良的耐冷性、耐旱性、耐瘠性、抗病性等,可利用价值巨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卢永根曾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谈到:野生稻在水稻的常规育种、杂交稻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和稻种起源、演化及其分类等基础理论研究中都起到重要的物质基础作用。以普通野生稻的科研价值最高,同时也最为珍贵,因此野生稻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植物大熊猫”。

  去冬今春温暖助野稻生发

  对生态环境要求苛刻的野生稻,为何能重现天日?刘向东表示,野生稻可能为以前散落的野生稻种在休眠后遇到合适的低湿地重新生发。学校“鄱阳湖”原为校内操场改造而成,良好的水域环境滋养了各种水草鱼类,可能也为普通野生稻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华农环境管理科科长也称,该野生稻并非人工种植,或许是鸟兽粪便携带所致。

  刘耀光表示,去年冬至今年早春的气温比较高,这些野生稻可以在12月长出新的分蘖,12月—3月这段期间的积温及短日条件(日长短于13小时)达到这些野生稻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的要求,因此可以在4月份抽穗。

  钩沉

  稻作之父最早发现 穗郊犀牛尾野生稻

  华农与野生稻颇有渊源。早在1926年,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任院长丁颖(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就在广州市郊区犀牛尾的沼泽地最早发现了野生稻,并首次用野生稻与农家种杂交育成了“中山一号”;推广之后,其优异种质被利用了整整半个世纪。同时发表了《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的新种》,论证了我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