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南东方:花梨产业"钱"途无限

2013年04月12日 16:13   来源:海南日报   杨勇 符伟

  车下高速路,进入海南省东方市,一块高高矗立的广告牌上大字书写着:“世界花梨看中国,中国花梨看海南,海南花梨在东方,东方花梨看俄贤。”

  记者在东方行走,街道边、乡野间、校园中随处可见市民种植的或大或小的花梨树,其民间种植的热情与普遍性让人不由不感叹:花梨之乡果然名不虚传。

  花梨成了农家的“许愿树”

  俄贤岭下的东河镇南浪村,一个祖祖辈辈在此居住了数百年的黎族村庄。

  上午10时,记者来到村里,微风轻吹,村道边两排花梨树的枝叶随风起舞。树上结满了果实,状如豆荚。村民家的庭前院后、农田的田埂周边种的也都是花梨树。

  南浪村是东方市的花梨示范村。截至去年底,该村共种植花梨树20多万株,其中树龄10年以上的有1万多株。不仅如此,在东方市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南浪村发动全村培育花梨苗,如今已成为东方市最大的花梨苗木培育基地。

  南浪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华告诉记者,除了卖苗,村民自己也种植花梨树。2010年,南浪村户均拥有五六百株花梨,如今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人均”,“村里最‘懒’的一户人家也种有2000株花梨树”。

  行走在南浪村,不时能够遇到开着悬挂外地车牌、操着外地口音的“探花梨人”。他们在南浪村收购合适的花梨树,再卖到外面发“花梨财”。

  有行内人算了一笔账,保守估计,10年后一株长“格”的花梨卖1万元,南浪村最“懒”的人家也将有价值2000万元的资产。花梨,已然成为农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许愿树。

  企业纷至觅商机

  群众爱种花梨,企业也嗅到了商机。

  距离东方市“三月三”文化生态公园不远,是正在建设中的东方黄花梨文化公园。黄花梨文化公园规划面积1.19万亩,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目前,一期项目5525亩,由已经入驻的东方宏海公司、黄花梨国际交易中心、东方大周公司等7家企业建设和经营。

  下午,正在建设的黄花梨文化公园内,由东方大周公司投资建设的自然瑰宝园已初具雏形。

  记者看到,在木苗培育区,已培育有黄花梨、沉香、金丝楠、坡垒、胆木、紫檀等各种热带种苗50多万株;林木种植区已移种热带树种230多种共2.8万多棵;根艺展览厅,摆有300多件根雕作品,分为动物、植物、人物和生活用品等四大类,其中不少作品是用热带树种的阴沉木雕凿而成。

  花梨是“未来产业”

  “花梨是‘未来产业’,今天的付出,必将让群众得到长久的回报。”东方市委办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李伟波这样评价如今东方市浓郁的花梨种植热潮。

  近年来,东方市以国家林业局授予东方市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市(花梨之乡)为契机,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扩种珍稀树种,同时结合“绿化宝岛”行动,并通过政府无偿供苗、实行造林补贴等优惠政策推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市民群众自发种植花梨、沉香等乡土珍贵树种的积极性。

  近3年来,全市上下群众自发种植的花梨、沉香等乡土珍贵树种已有700多万株,还发展了20多家苗圃,年育苗量达360多万株,涌现出东方国鼎、东方大周等10个较大的种苗培育基地。如今,“家家户户种花梨,株株花梨绕宅生”在东方已传为佳话,种植花梨、培育种苗已成为东方百姓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据悉,为了扩大黄花梨在国内外的地位与影响力、辐射力,东方市与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于去年10月27日联合成立“海南东方黄花梨国际交易中心”,为花梨工艺产品提供了交易平台。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