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青海海东地区设施抗旱技术抗旱见闻

2013年04月16日 09:41   来源:青海日报   

  面对当前农业区发生的春播旱情,省委、省政府领导要求抓好水利抗旱、农业抗旱技术、人畜饮水等相关措施的落实。作为旱情较为严重的海东地区,水利设施作用究竟发挥得如何?4月10日,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海东一探究竟。

  当记者一行来到此行的第一站,平安县沙沟乡沙沟村时,远远地就听到“一、二、三”的吆喝声。翻过山坡,眼前呈现出一幅渠道清淤的热火场景。只见渠道边堆满了清出来的淤泥,十多个村民穿着雨鞋,正清理渠道内的石块和淤泥,妇女们拿着扫帚、铁锹在一边拉运淤土。

  正在清淤的村民马力海告诉记者:“再过一段时间,就要浇水了,淤泥和垃圾堵住了渠道。为及时浇上水,村里动员还未外出打工的中年人和部分老年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利用这几天时间将渠道收拾干净,争取把部分能浇上水的地种上。”

  告别沙沟村,记者一行来到全县旱情最严重的古城乡总门村。随行的平安县水利局局长才让太介绍,总门村的干土层达10-12厘米,由于干旱,至今还没有种农作物。为此,县上打算引导村民转变种植观念,种植洋芋和小油菜等抗旱作物替代以往种植的小麦。再加上这里的村民养牛羊的比较多,适当种植青草,最大限度地减轻旱情带给老百姓的损失。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化隆回族自治县后沟饮用水源水库。只见水库内水位低浅,由于干旱原因,昔日总蓄水量达200万方的水库,今年只蓄水到了80万方,也只能维持全县群众的饮用水。

  记者从循化县水利部门了解到,今年,白庄、清水、道帏、文都四个乡旱情比较严重。由于管道老化、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文都乡的部分村民面临饮水困难,县水利局决定在短时间内修葺14.5公里的管道、接通水源,并修1个蓄水池,尽快解决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

  面对旱情,海东各县农业部门第一时间成立春播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积极推广温棚蔬菜种植、全膜集雨栽培、抗旱保水剂等旱作农业技术。为充分发挥抗旱技术和设备的作用,抗旱服务队深入各乡镇村社、灌区、田间,采取引灌、提灌、节灌、农膜保墒、打坝淤冰等有效抗旱措施,减轻旱情威胁。

  截至目前,全区水库蓄水6009万立方米,冬灌面积28.1万亩。储备抗旱物资旱地龙10.7吨、水泵136台、水管1.18万米、各类型号塑料管3.6吨、提灌27台套。投入资金196.3万元,维修水毁工程112处,各类建筑物电管站71座,完成清淤渠道448.6公里。

  同时,省防办积极争取到中央特大抗旱补助6400万,分别下拨给全省32支县级抗旱服务队(每支服务队200万),用于抗旱设备购置;争取到中央支持我省的抗旱资金2000万,用于当前旱情。目前已经下拨1000万到海东、海南、西宁等重点旱区,其余资金将陆续投入各地。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