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再调查:穷帽子能否摘掉

2013年04月22日 14:27   来源:西部网   

    

 

吴起县铁边城镇进城农民的生活

 

   白于山区,一块陕北脱贫致富最难啃的骨头。从2011年开始,陕西省用10年时间将白于山区39.2万贫困群众搬迁安置。那么一年后,白于山区移民搬迁有何进展?移民安置会否导致搬迁致贫、搬迁返贫和移民回流的问题?如何杜绝搬迁户扎堆城镇、失地失业、入不敷出三类现象?

    这里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曾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9倍,地表水资源缺乏,地下水埋深一般在300米以下,且多为高氟水和苦咸水,只有凭借集雨场窖“靠天吃水”;

    这里很多孩子上学至少需要步行10公里以上,至今仍有许多自然村未通电,手机信号时有时无,被称作“现代文明无法覆盖的区域”……

    白于山区,这块陕北脱贫致富“最难啃的骨头”,从2011年开始出现翻天覆地的改变,陕西省将用10年时间把白于山区39.2万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在“十二五”期间将搬迁安置6.23万户、26.8万人,其中榆林市20万人,延安市6.8万人。

    然而,贫困群众搬迁后,能否超越原有生活条件、实现富裕?移民安置是否会因搬迁户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导致搬迁致贫、搬迁返贫和移民回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防止扎堆城镇

    “总的来说,我们的搬迁模式分为三类,一是就近安置也就是中心村安置,二是集镇安置,配套产业开发建设,三是县城无土安置。”定边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宪良说,“以前我们就近安置数量相对较大,但从2012年我们停止就近安置,而将重点放到集镇安置。”之所以这样安排,除过就近安置容易出现二次搬迁,还因为定边县拥有大量盐碱滩地,无论是住房安置还是产业配套,都拥有足够的空间。

    靖边县高家沟乡赵庄村赵庄组,采取了中心村的移民方式,分散在周围梁峁间沟壑30多户如今集中搬迁在村委会周边,为了解决搬迁户的生计问题,结合农综项目,在搬迁点的不远处整理了800亩的沙土地,每人可以分到4-5亩的土地。

    “由于是生地,沙子含量较高,我们已经试种了2次紫花苜蓿来改良土壤,但都没有成活。目前这一片整平的沙土还是不能产生效益。”靖边县高家沟乡赵庄村支书说,除过打工,村里主要收入来源主要靠养羊,大家还都到以前的承包地获得草料。

    除了中心村安置之外,靖边的移民搬迁最大的特点则是做大县城。“靖边这些年城市化进程特别快,县城目前工作生活着约有20余万人,我们正在等待国家撤县设市的批复。”靖边县扶贫办副主任白治云介绍,“在这20万人中有15万是流动人口,其中来自白于山区的就有6万余人。”

    这些先前就来到县城的白于山区群众,因为有了一定的就业或产业,具有在城市生存的能力和基础,因而靖边县所做的就是只安置住房,不配套产业,被称为“无土安置”。

    “我们利用移民搬迁的契机,将靖边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规划涉及的10万余人中的6万余人首先搬出来,在安置移民的同时推动城市化进程,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靖边县扶贫办副主任熊永平说,“既然群众已经‘过河’了,政府也就不必再‘摸石头’了,靖边决不搞用农村来复制农村。”

    “十二五”期间,靖边移民搬迁规划了“3813”模式(即3个城市社区安置3.67万人、8个集镇社区安置1.2万人、13个中心村安置0.6万人)。并在县城规划范围内建设一个陕北最大的移民社区——海则畔二区。这个规划8000多户的社区,全部实施无土安置。

    与靖边县相对比,吴起县则实施了“一城两镇”(县城和铁边城镇、长城镇)集中安置为重点,建设楼房结构的安置房。比起靖、定两县,吴起县可以开拓的较为平坦的土地稀少,因而集约化的实施移民搬迁成为首选。设计者希望,项目的实施能够有力带动吴起县域经济和小城镇的发展,同时将探索出白于山区移民搬迁的成功路子。

    “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搬迁的先后、搬迁的远近、搬迁的模式也可以有所侧重,这期间要注重科学规划,不要就搬迁而搬迁,防止盲目的聚集、扎推成镇。”一位专家指出。防止失地失业

    事实上,当问及群众是否愿意搬迁时,90%以上的表示愿意搬迁,只有年龄偏大的老人有故土难离观念不想迁,但同时又表示会跟随自己的儿女走。

    与此同时,搬迁户还有很多的顾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群众担心搬迁后,是否将放弃原承包地,是否会丢失未来资源开发的补偿费,迁入地产业配套是否到位,能否确保以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涉及白于山区的各地并没有改变原承包地的归属,也就是说以前是谁的地,这块地的任何权益仍归以前的移民户。虽然距离以前耕作的土地较远,搬迁农户仍然可以继续以前那种广种薄收的耕作模式,也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相应的收入。但仍然存在到了新社区无法融入,失去就业能力和机会的问题。

    为了使移民户能够稳得住和能致富,在定边县衣食梁移民社区,目前这个全新打造的小城镇已经布局了农业产业园。一些企业已经入住,由于定边县土豆、荞麦等农产品产量巨大,这里距离县城23公里,公共交通较好,还布局了物流园区,更为关键的是将在社区内给每户移民建一亩六分温棚,这样一来,搬迁农户就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虽然城市安置相对其他安置方式来说,就业渠道相对单一,但搬迁户既然能够选择无土安置,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有很多人已经融入了城市生活,我们需要给他们的城市梦再助一把力。”熊永平说。

    这“一把力”是指对搬迁户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虽然第一批搬迁户还没有入住,靖边已按照市场就业的需求和农民工的意愿,成立了移民技能培训服务中心,主要针对就业需求旺盛的建筑行业、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和种养殖技能等四大类提高待业人员的自身素养和专业技能,并对参加培训人员每人次给予80元补助。此外,他们还对在县城及其周边就业满一年以上人员,每人每年补助交通或通讯费2400元,一年分两次兑付到位。靖边还专门成立了移民自主创业互助资金协会,只要有一定经济实体和项目,自愿加入协会并交纳会费的移民户,将分期分批给予每户13万元的创业基金.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