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看面 水利创新纪录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春,对于灵山县新圩镇尧家村的农民特别不寻常——接着上一个冬春的苦战,这一个冬春再洒下新汗水,终于打通“最后一公里”用水瓶颈,汩汩清流奔入田间。从今往后,“丰收”、“增收”,不再是忐忑的盼望,而成了轻松的守望。
村支书宁继胜告诉记者,过去田地毛渠支渠崩塌、渗水、老化,全村近2000亩耕地的用水无保障,4500多口人基本上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
4月10日,广西冬春水利建设圆满收官:累计完成投资138.88亿元,超额7.8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同比增长15.6%,再创历史新高。期间共投入劳动工日1.18亿个,相当于平均每个广西人参加两天以上劳动。去冬今春完成渠道防渗8216公里,渠道清淤4.1326万公里;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开工1816座,完成912座;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36.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2.6万亩;完成集中连片建设末级渠系面积78.5万亩,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6.2万亩;新增解决399.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开工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78个,新建加固海河堤防55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2平方公里。
政府主导 凝聚治水合力
鉴于薄弱的水利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壮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要继续“补欠账、强基础”,连续5年在广西范围内开展“兴水利、强基础、惠民生、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
工作力度更大,投资强度更大,规模声势更大,综合效益更好——新年伊始,自治区四家班子领导和地方党政领导纷纷带头参加水利劳动,高层发动、高位推进形成高潮迭起。广西109个县(市、区)均将冬春水利建设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抓、抓一把手”。针对冬春水利建设投资强度大和民生水利项目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特点,各地从工程开工建设伊始就落实检查督察机制,定期检查、跟踪督办,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效益,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生产安全、干部安全。
在项目推进的关键阶段,自治区先后组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百日攻坚战”、“重点工程建设百日攻坚战”,集中时段、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同时在自治区主要媒体刊登项目进度,利用社会监督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狠抓落实 用足用好政策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自治区也出台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如何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是实现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所在。
在去冬今春的水利建设中,除列入年度建设计划的中央和自治区项目资金外,自治区财政投入2.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冬春水利建设;市、县地方财政共投入10.4亿元资金用于面上水利建设;各地涉农部门共整合10.2亿元资金投入水利建设。
南宁市本级财政落实专项资金4500万元用于冬春水利建设;北海市、贵港市分别落实6000万元、500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水利投入渠道多元化,为冬春水利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与此同时,各级财政认真按照自治区统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计提和使用管理要求,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广西2012年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7.6亿元,其中安排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已有6.65亿元。
政府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组织农民筹资投劳,有效调动了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创新实践 彰显治水活力
冬春水利建设中,各地在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同时,还按照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要求,积极探索新机制、拓宽新领域,创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方式,培育出一批好典型、好经验。
在1600万亩旱坡地上生产出占全国2/3的蔗糖,在1500万亩耕地上生产出外销量占六成的蔬菜,高效节水灌溉一举改变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面貌……江州、扶绥、龙州、武宣等县(区)以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为载体,通过政府推动土地流转或整合,大胆引进农业企业,建立现代化的公司运作模式,积极推进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解决旱坡地发展特色农业的用水问题,走出一条以水利发展带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具有南方特色的现代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
北流市在冬春水利建设中,采取农田水利建筑构件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规模化的做法,农村水利整村整屯整体稳步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和高效节水灌溉稳步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和自身发展能力稳步推进,水利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推进,推动水利大发展、效益大提升。(通讯员 刘文光 记者 谢彩文)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