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事?锐话题?景区过度开发之一)景区开发为何青睐大公司不喜“农家乐”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新媒体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杨玉华、张紫赟、袁汝婷、刘良恒、张丽娜)凤凰收费风波引发公众对景区过度商业开发的集中吐槽。记者采访发现,近年,一面是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发展,竞相把旅游行业作为支柱产业,加速引进商业开发项目;一面是逐利的景点开发商一拥而上,缺乏统一规划,同质化竞争中消耗自然资源。地方与开发商结成利益共同体,在不停圈地中实现经济增长。急功近利式的景区开发,阻碍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景区开发青睐大公司不喜“农家乐”
安徽休宁白际乡是皖南风光秀美的原生态旅游地,当年这里曾是安徽最穷的乡村之一,在旅游业兴起后,当地农户通过自办农家乐上网推荐乡村景色,吸引了各地游客。当地一家旅游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白际乡现有30多家农家乐,六七百张床位,总体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但这几年,政府的支持却不如过去。
“政府还是喜欢与大公司合作,总觉得我们这种农家乐旅游给不了政府税收和其他的收入。甚至曾有领导当面问我,你们说自己的这种模式好,可政府又拿不到一分钱。”
一位旅游景点的负责人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他透露说,目前不少地方政府都把旅游当成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既然做产业,就喜欢招商引资跟公司合作,往往把当地自然风光不错的一些景点圈起来,对外拍卖经营权,这样既省去了政府投资开发的费用,还能赚到拍卖的经营权收入及后期的税收。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很多不太知名的小景点一味圈地收钱,景点本身的客流量不大甚至于门可罗雀,造成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过度商业开发让景区乱象丛生
除了依靠圈地赚钱,真正投入景点开发的商业力量也是一门心思逐利,无暇顾及可持续性发展。从1988年开始做旅游行业的黄梅(化名)告诉记者,基于自然景区的商业开发,往往是一次性投资,对道路等配套设施进行修整即可,收益大见效快,且回报时间长,所以民间资本往往更倾向于这种开发方式。
然而,由于缺乏前期统一规划,这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往往是同类产品开发。比如说黄山地区对峡谷的开发,峡谷风光相同,又是同质化开发,所以经常会打价格战,形成恶性竞争。
安徽某地曾有一处杜鹃花开得又多又美的景点,当地政府觉得不错,便引进一家旅游公司去开发。结果这家旅游公司低价拍得经营权后,并不从事旅游开发,而是不断转让经营权,景区搞得乱七八糟。
“现在不少地方的旅游开发实质就是商人跟政府搞好关系后,低价拿到旅游开发经营权,再靠转让经营权获利。最终经营权层层转包,大大抬高了开发成本,一些圈地收钱和短期逐利的开发便不可避免。”白际乡的那位旅游中心负责人说。
控制开发步伐,景区也需要休养
长期研究旅游景区发展的安徽大学旅游系副主任李经龙曾提出,要打造“慢旅游”体验区。他认为,旅游景区过度开发的重要表现是商业化气息过浓,造成过度商业化的原因在于,地方普遍寄希望于旅游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
李经龙认为,景区开发管理关键要把握度。这需要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不仅对于新建的景区提前考虑,对现有的商业化景区,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可以划分一定区域,整合一些经营者和商业体,将一些有碍发展的小商贩划出去。通过布局调整和适当的景区休养,控制过度的商业开发。
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周玲强教授认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资本必定是追逐利润的,在逐利过程中,商业文化往往是强势的,可能会因为商业文化导致原生态文化弱势下去,在这个较量过程中,可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所以,去商业化需要地方政府进行一些业态上的调整。也就是说,地方的商业开发布局,还是要通过很好的规划,通过“看得见的手”,去进行一定的调节。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