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初现蓝藻集聚 生产生活污水须"减排"

2013年05月03日 09:00   来源:新华日报   杭春燕

    今年太湖进入“应急度夏”到2日正好一个月。当下太湖水情、藻情如何?入湖污染防控有何特别举措?居民饮用水保障状态怎样?记者日前现场探访了“应急状态”下的太湖。

    [藻情]  

    太湖首次出现蓝藻集聚现象

    2007年太湖水污染事件的重要诱因便是大面积暴发的蓝藻。此后数年,每到春夏之交,人们对太湖的藻情便分外关注。

    记者乘坐“苏环监测一号”船在太湖穿梭,发现大部分水域均没有蓝藻,水中波光粼粼,水上帆影翩翩,一派宜人春景。不过,在梅梁湖附近,记者看到湖面上漂浮着薄薄的一层绿色,那正是“如期而至”的蓝藻。

    环保部门监测显示:4月上旬,太湖首次出现蓝藻集聚现象。副省长许津荣表示,对太湖治理的复杂性、长期性必须有充分认识。随着气温逐渐上升,蓝藻生长繁殖迅速,聚集强度将可能显著升高,各地各有关部门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将太湖安全度夏各项应急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沿湖各地要按“属地管理”原则,将饮用水源地、湖泛易发区、风景名胜区作为重点,坚持蓝藻“日生日清”,坚决不允许因打捞不力造成蓝藻堆积死亡。

    [控污]

    生产生活污水须全方位“减排”

    反思太湖水污染事件,人们的一个共识是:问题出在水里,但根子还在岸上。太湖流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传统产业总量较大,纺织污染、化工等行业污染物排量较高,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沿太湖地区近年来一直力促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水全方位“减排”。

    在武进礼嘉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记者见识了一种破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创新尝试: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这个中心,对半径10公里内74户养殖户存栏的14566头猪的粪便污水,进行集中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及生产热水,沼液还于旁边的“万亩良田”,沼渣转化为农业有机肥。

    “这样的探索值得肯定。太湖治理,不能边治边排,必须统筹推进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综合治理。”省领导在检查中表示,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入湖方面,要多拿武进这样的实招;对工业污染源,要不断进行拉网式排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在强化生活污染治理方面,除了提高污水接管率、处理率外,推行自动监控、完善治污设施长效运行机制应是当务之急:“污水处理厂不能当摆设!”

    [保供]

“安全供水”向“优质供水”转变

    确保饮用水安全,是太湖治理的底线。2007年太湖水污染事件之后,沿湖苏南城市都对饮用水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实施“双源供水、双重保障”工程。无锡还对以太湖为水源的自来水厂增加“预处理”和“深度处理”两道环节,成为全国自来水处理工艺最为先进的地区。

    记者在无锡沙渚水源地看到,湖岸一片清爽,没有任何影响水质的设施在视线之内。不仅如此,2008年无锡完成沙渚水源地取水口延伸工程,将取水口又向湖心延伸3000米,从而使取水水质比以前提高一个等级。而从这个取水口取出的水,先接入水源地附近的南泉原水厂。站在原水厂高高的台架上,记者看到一座座长方形水池,这是生物预处理,将前面经过臭氧预处理的原水再进行微生物预处理后,再输送到自来水厂,进行常规处理及深度处理,106项指标全部合格后才流入千家万户。

    江苏省已明确,以太湖为水源的城市今年要实现“双源供水”和“自来水深度处理”两个全覆盖,促进“安全供水”向“优质供水”转变。沿湖各地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和应急处置设备、物资储备等必须落实到位,确保需要时能及时有效启用。实施自来水原水和出厂水24小时连续检测,从而保障供水安全、优质。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