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重庆开建 能抵御8级风浪袭击

2013年05月07日 06:56   来源:重庆晨报   

  明年上半年完工投用,先在上海附近海域试水,随后开往南海诸岛开始工作

  在大海里,面对万吨、十万吨级的各种海轮来说,500吨级的它只能算是个小家伙,但它却将从明年起肩负起中国海洋水下考古的重任。昨天,市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王建国表示,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正在我市建造,并将于明年上半年完工投用。

  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究竟长什么样?昨天,重庆晨报记者率先走进考古船的建造单位———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在项目负责人李名毅高级工程师的带领下,一探其真面目。

  全长56米远航靠电力驱动

  由于刚刚开建,考古船的模样,还仅仅停留在两张薄薄的设计图纸上。指着图纸上详细标注和绘明的数据,李名毅描述了这艘水下考古船未来的真实模样。

  这艘水下考古工作船由我国著名的船舶设计单位中船重工701研究所设计,一改大部分船只用柴油驱动的方式,这艘考古船将使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

  李名毅说,这艘水下考古船造价近6000万人民币(不含船上专业考古设备),最大排水量为960吨,全长56米,船宽10.8米,设计吃水2.6米,准载30人。考古船船身上,将印上“中国考古”的中英文。

  “在漫漫大海上,这艘设计吨位为500吨级的考古研究船,只是一个小不点,但你别看它个头小,装备可不少。”李名毅说,在这艘考古船上,将搭载各种各样的专业水下考古设备。

  名字叫水下考古船,并不意味着只是在水下工作。李名毅说,这艘船并不像潜艇一样,能潜入水下进行考古工作,相反它更像一艘科考船,主要停留在考古地所在的水域水面进行工作。

  水下工作将怎样完成呢?指着设计图纸上船尾部分的甲板上一个类似“门”字的装备,李名毅说,这是一个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门字吊”的吊臂,它的作用是吊装专用的潜水器,方便考古工作者进入水下近距离观察考古现场。

  设减摇水舱能抗8级风浪

  面对随时都有可能袭来的风浪,这艘考古船能应付吗?

  李名毅说,这艘设计吨位只有500吨的水下考古船,抵御风浪的能力并不弱,“它完全能抵御8级风浪的袭击。”

  考古工作比起其它工作来说,更需要平稳的环境,为此这艘考古船上还专门设置了能让船只更加平稳的减摇水舱。

  什么是减摇水舱?李名毅笑着举了个例子,“平时我们坐小渔船的时候,如果船身一边吃水重,就会发生倾斜,如果再有浪袭来,船只难免会左右颠簸,这时渔老大一定会叫乘客往吃水浅的一边移动。这个减摇水舱,其实就是把刚刚例子里的乘客换成了可以调控的水而已。”

  李名毅说,当考古船在海里航行时,减摇水舱将自动根据船只摆动的幅度、摇摆周期进行调节。这样设计的好处,可以让考古船在风浪中更加平稳,一方面方便考古工作者的工作,一方面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船上文物的安全。

  主要在西沙群岛附近工作

  李名毅介绍,这艘考古船的设计时速为12海里/小时,最远能航行到距离海岸线200公里的海域进行工作,在全速状态下9小时内就可返回海港之内。

  为了让考古工作者能够更加方便地前往考古地附近海域探索,考古船上还配备了准载6人的工作艇,工作艇为全铝合金制作,设计时速为20海里/小时,可以方便地将考古工作者载到考古船驻停地附近的海域进行工作。

  在考古船的主甲板上,配备了可以吊起3吨重货物的液压折臂吊。一旁的甲板上,有一个自动门的舱口,舱口下方直接连接主甲板下储藏室,“它的作用,是可以像手臂一样伸出船舷,将海底的文物直接吊上船,并进行180度旋转,直接通过自动门舱口放进储藏室内,避免了对文物的多次装卸。”

  这艘考古船在完工后,将会前往位于南海的西沙群岛附近进行考古工作。李名毅说,考古船并不是只为在南海工作而设计制造,它将能应付各种不同水温的海域。

  李名毅介绍,考古船船头周围船体,将专门采用耐低温钢板制作,“也就是说,它将能够在中国沿海各个海域进行水下文物考古发掘,哪怕是海面有浮冰存在,也不会影响这艘考古船的航行和工作。”

  设备齐全能连续航行30天

  别看这艘考古船体积小,它能发挥的作用可不小,“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在如此小的船只之上,紧密科学地建造各种不同的专业设施。”

  虽然整艘考古船的长度仅56米,但它的甲板长度就达到了24米。在这个总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甲板上,将铺防水防潮的柚木地板,方便文物的摆放。同时,甲板上除了摆放工作艇外,还预留了集装箱实验室的位置。

  考古船的船舱里也功能繁多,加上主甲板下两层,共有五层的考古船内,不仅有11间供考古工作者、船员们住宿的房间,还拥有专门的潜水工作室,考古仪器设备间等专业的工作房间。

  在一楼甲板上,还专门建造了一间28平米的大会议室。李名毅说,这个会议室不仅能进行考古专业工作会议,还能变成为一间海上的文物陈列室,随时展出水下考古发掘出的各种文物。

  船上的两个食品间,可以完全满足船只30天续航的需求,“也就是说,考古船即使在海上连续航行30天,也不用担心食物和饮用水短缺。”

  是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建立了专门机构和专业。但在工作中没有专用船舶,基本以租用渔船为主,个别使用海洋、海监、交通等船只,也存在协调周期长、船型不符合使用条件、租金高昂等问题,使用专门的工作船成为水下考古人几十年的梦想。如今,在重庆开始建造的这艘水下考古工作船将把这一梦想变成现实。

  李名毅说,明年上半年,这艘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就将完工投用,届时将用拖轮将其拖拉到南京,在那里进行试水前的最后调试,在调试结束后,考古船将开往上海,在附近海域进行试水。并在试水成功后,直接开往南海诸岛开始水下考古工作。

  从此,这艘考古船将担负起水下文物考古发掘,水下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展示宣传的功能。李名毅说,它将用于我国沿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承担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专项调查及小型发掘工作。通过配备的各种物探手段,发现、确认和定位水下文物遗存,为发掘、保护提供准确信息。对水下遗存进行测绘记录、摄影摄像、遗址清理、提取文物以及对出水文物进行初步处理、暂时保管等。

  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