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国家森林公园绿道。
芙蓉新城的韶关大道。
去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快韶关芙蓉新城等重大平台建设,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乘此东风,新一轮的城市建设热潮正在韶关徐徐展开。
面对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的种种困境,韶关将如何规划扩容提质,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日前,南方日报记者深入韶关采访,试图了解韶关城区扩容提质之路上的困境与破解之道。
危 “小岛”之困
展开韶关市区地图,映入眼帘的是一幅“Y”字形图案:市区西面的武江和东侧的浈江在城市中心汇流成北江,继续往南方流去,构成了韶关市区“三江六岸”的独特风景。而韶关的中心城区,就位于这个“Y”字形上方的半岛部分,韶关人亲切地称它为“小岛”。
据了解,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韶关市人口渐渐往“小岛”地区聚集。如今,这块仅2.2平方公里的区域集中了该市主要的行政机关、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娱乐场所,其承载能力已不堪重负。诸如拥堵、活动空间之类的“大城市病”,已慢慢在这个山区城市显现。
马路变成了停车场
下午5时半,韶关市西河桥头路段。红灯亮起,屏幕上显示的时间超过1分钟,来自各方的汽车拥堵在这一交叉路口上,有的司机不耐烦地按起了喇叭,但也无济于事。
“小岛上平时花10分钟能走完的路,在工作日的下班时间就得花上半个多小时。”住在市区的袁女士告诉记者,下班后5时半至6时半的这段时间里,来往的车辆总是挤满了小岛的主要路段,车辆可谓是举步维艰。
据袁女士回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岛的交通状况本来较为良好。约2010年前后,市区汽车数目突然井喷式地增多,交通状况也随之恶化起来。“大家生活条件好了,买车的人也多了嘛。”她苦笑着说。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韶关市人口渐渐往小岛区域集中,行政中心、公共文化设施、大型购物场所接连落户此地。随着韶关城市的扩张,如今广义上的韶关中心城区已包括武江区、浈江区、曲江区在内,总建设用地面积达87.81平方公里。但是,在韶关老市民的眼中,小岛仍然是韶关最为繁华、最“好逛”的“老城区”。
漫步小岛区域,所见到的楼房新旧高矮不一,马路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拔掉矮楼建高楼”,这是黄勇对小岛旧城区近20年来变化的评价。“现在的步行街还是原来的步行街,一些零零星星的旧楼变成了高楼,但一些内部街道还完全没改动。”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黄勇就一直在韶关工作至今。如今他已成为韶关市新鸿达城市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该公司是韶关市政府的全资公司,负责芙蓉新城的征地及相关配套建设。“上世纪90年代我刚来韶关的时候,就爱往小岛上跑。那个时候,去小岛就是指进城,现在也还是一样。”谈起韶关旧城的变化,黄勇颇有感触。
“随着经济发展,老城区的车辆越来越多,但是另一方面,道路没拓宽,存放汽车的地下停车场也是凤毛麟角,车子只能放在路边,还要收费。”黄勇说,“市区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基本上还是几条老路,高成本的支出却享受着低质量的社区服务。”
“像武江区西河,从武江桥到宝盖路,一条一公里的道路上就有4个红绿灯;而小岛的金康桥路段,原来的红绿灯路口取消,改成循环流水式交通,增加了车辆行驶在路面的时间,实际上把马路变成了临时停车场。”黄勇感叹道。
渐渐落后的“文教卫体”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韶关以来,吕泱至今已在韶关生活了近20年。如今身为韶关市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的他,笑称自己已经算是个“老韶关”了。“家人都搬来了这边,饮食习惯也渐渐一致了。”吕泱说。
然而,提起韶关的城市化,吕泱却对记者坦言,韶关的城市建设速度比他的湖南老家还要慢一些。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韶关市的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城市化水平稍微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刚来韶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很自豪地讲,我们是广东山区的排头兵。但是在粤北山区来说,韶关这两年的城市发展水平和清远比严重落后,和梅州河源相比也不一定更好,至于邻省的郴州和赣州,早就超过韶关了。”吕泱说。
据了解,韶关市中心的“小岛”区域面积仅2.2平方公里,却承载着7万多常住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在内,人口数量达到十几万之多。如此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对市民带来的影响之一便是公共文化设施和体育场馆的不足。
“作为一个老地级市,韶关的文教卫体事业本来是很领先的,但由于近年来投入不足,很多设施还是以前的老样子。”吕泱说,“这里缺少城市综合体,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很少。”吕泱曾经喜欢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打篮球,但现在市区内仅有的几个免费篮球场几乎总是人满为患,室内场馆收费又过于高昂,打球的次数便渐渐少了起来。“市区的图书馆场馆也比较旧,除了写论文需要查资料,平时都不去那里了。”吕泱说。
袁女士告诉记者,韶关的娱乐设施比起大城市也有不小的差距,如市区内可以看3D电影的影院仅有一家,要买票还得排队抢。“有一次我想带儿子去看电影,排了好久的队,也只能买到半夜的场次。”
黄勇向记者介绍,目前市区只有中山公园这一块平地是较为大型、完整的休闲场所,其他都是江边的小块区域,休闲场所和体育设施不足,真正提供休闲空间的住宅小区数量不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健康休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现在韶关基本没有这样大型的休闲场所。”
来自湖南郴州,至今已在韶关居住近10年的谷先生也告诉记者:“老家宜章县城的中夏公园,如果是晴天,几乎每晚都有1000多人聚在广场上一起跳舞,韶关这么一个大市区,都难以找到这样的地方。”谷先生还说,虽然近年来,韶关市区建起了国家森林公园上的韶阳楼和国家矿山公园等,但市民最喜欢的还是往“小岛”里“凑”。
文教卫体资源的过于集中,也成为了制约韶关城市化进程的掣肘。韶关的三甲医院粤北人民医院和几家著名的学校都位于市中心区域。“韶关教育和医疗水平不低,但资源分布不均匀,中心地区过剩,边缘地区不够。”吕泱说。
机 新城之梦
为缓解旧城区承载压力,2003年,韶关正式确定在西联建设新城区,并于2005年正式将其命名为“芙蓉新城”。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芙蓉新城开发速度较为缓慢,情况不尽如人意。随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被列入广东未来的主攻方向,芙蓉新城的建设之梦正渐渐明朗起来。
不重复老城区发展模式
2005年,随着芙蓉新城的建设被提上议程,许多韶关市民期盼着新城能够早日拔地而起,缓解旧城区的交通拥堵,分散密集的人群。然而,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芙蓉新城的建设进度并不容乐观。
“芙蓉新城建设长期滞后!老城区人、车密度已不堪重负!给住在小岛的居民出行造成极大不便,甚至拖韶关经济发展的后腿,反观与我们同处一条起跑线的周边城市,譬如株洲、赣州等城市新城区发展迅速,已远远把我们抛在后面。”在韶关市政府门户网站上,网友“蒋生”在市长信箱提问中如此写道。
这段话或许反映了韶关一大部分市民的心声。在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韶关芙蓉新城”,网民呼吁加快新城建设的帖子占了不少。
新城建设为什么慢?黄勇称,除了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的一点重要原因是比起新城加快发展的需求,其有效的支撑力度还不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然而对于韶关来说,新城的发展不应该只靠当地财政的支撑,还需要科学规划,筑巢引凤,由政府主导,引进企业力量来投入建设。”黄勇说,“我们现在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
从广州南站乘坐高铁,仅1小时就能到达位于芙蓉新城西南方的韶关站。步出站厅,远远便能望见不远处正在施工的住宅小区。目前,芙蓉新城已经引入恒大和碧桂园两家企业巨头入驻。“不能重复老城区的发展模式,拔掉一幢矮房子建一幢高楼。”黄勇说,“新城规划的路网、住宅、场馆建设都是精心组织的,谋定而后动。”据了解,芙蓉新城拥有近2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按照每平方公里承载1万至1.5万人的标准设计规划来计算,未来新城可容纳人数的浮动范围将在20万至25万人左右,这将大大缓解旧城区人口和车辆的拥挤状况。
按照规划,芙蓉新城将被建设为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总部经济区。而环境是否优美,交通是否便捷,无疑是考验一个地区是否具有承载总部经济潜力的重要标准。“京珠高速、高铁,加上马上要通车的广乐(广州至乐昌)高速,韶关的交通条件十分具有优势,到广州已经实现了1小时生活圈。”黄勇介绍说,新城的滨江景观带也正在规划建设中。届时,旅客一步出韶关站,便能望见一条纵深200米,长度约为3公里的沿江绿化带,风景极为赏心悦目。
更多为新城扩容提质而做的准备措施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韶关冶炼厂的搬迁也是其中之一。据了解,芙蓉新城位于韶关冶炼厂西北角,而韶关夏天多刮东南风,新城的环境质量难免会受到韶冶方向刮来的粉尘影响。“对韶冶实施生态搬迁后,有利于新城的绿色转型和生态建设。”黄勇说。
另外,据了解,包括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在内的新区文化中心已经奠基建设。三馆建成后,市区居民缺少公共文化场馆可去的历史也将被改写。
加速“提质”做强主城区
在芙蓉新城正处于“扩容”建设期间时,韶关旧城的“提质”工程也被提上了议程。
沿着韶关江边漫步,不难发现“广西有西街、广东有东街”的宣传广告已遍布街巷。在100多年前,地处北江中段的东堤北路曾是南来北往客商中转的重要港湾,如今,风采楼、基督天主教堂等历史建筑依然屹立,当年东街的繁华景象却早已不在。
据了解,这一“百年东街”项目将建成8万平方米一站式旅游、购物、休闲的商业街,并以具有百年历史的南洋骑楼建筑展示其厚重的历史商业文化沉淀。项目建成后,有望再现东堤北路过去百年商业的繁荣,成为韶关的一张新城市名片。
更为宏观的旧城改造规划正在进行。“我们设想除了城市主中心以外,再建造两个副中心。即在西河体育中心立交桥位置附近形成西河副中心,启明北路附近形成东河副中心,在这两个片区建造商业购物和辅助公共设施。”吕泱介绍说。
据了解,依托于三旧改造,西河与东河两个片区将陆续建起包括饮食、酒店、文娱场所在内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我们希望通过打造两个副中心,把人口进一步疏散,提高城市设施利用的便利程度,创造就业岗位。”吕泱说。
提到韶关城市扩容提质进程中遇到的难题,吕泱对记者坦言,目前韶关中心城区吸引力不够,还要“补课”,加快把主城区做强,带动周边县城发展。“希望市一级的干部能够解放思想,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省政府能适当地放开一些指标的约束,支持地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黄勇则认为,新城开发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作用。“不能就新城论新城,而是要站在全局范围内考虑,新老城区需要联动,发展新城需要和老城区一并规划,适当限制老城区单体住宅楼的开发,增加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差异性发展,而新城区则通过适当的倾斜政策引导企业往新城发展。城市发展必须有经济的带动。”
据透露,目前芙蓉新城的建设用地面积尚不足20平方公里,仍不能满足韶关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的需要。按照韶关市委市政府的规划,未来芙蓉新城将被扩建成芙蓉新区,并筹建芙蓉新区管委会机构,其区域面积为26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将达到118平方公里。届时,原先离韶关市中心较偏远的曲江区将更进一步融入主城区,而北江沿线将主要安排文化、生活居住和旅游休闲产业,使市区功能分区更为科学。
“希望未来这里空气仍然很好,能够保持现在这样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条件,成为宜居、宜商、宜旅的新城市中心。”望着新城拔地而起的高楼,黄勇笑着说。
记者手记
思 新城需要楼宇,还需要“人气”
在韶关采访的过程中,不少市民对记者表示,虽然老城区车辆堵,楼房旧,人又多,但他们还是愿意呆在老城区。一位本地退休老干部告诉记者,老城区买东西方便,看病上学方便。“就算新城楼房建得再漂亮,如果没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我也还是不愿过去。”
以记者的亲身感受来说,新城的小区建筑固然漂亮,但不免显得冷清,老城虽然稍显破败,但却集聚着各方的“人气”。如何把这“人气”带到新城,这是新城建设者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包括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带等“硬环境”建设,还包括文化娱乐场馆、教育以及医疗设施等“软环境”建设,两者缺一不可。
城市的“人气”,不仅包括市民,还包括投资者的“人气”。目前,韶关市区的建设似乎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考虑到旧城区人流量较为集中,资金回笼较快,开发商仍然倾向于将资金投向旧城而非芙蓉新城,这就造成了旧城仍然在密集建设,而新城开发速度却停滞不前的状况。
一方面是市民呼吁加快芙蓉新城建设速度,一方面是社会资本仍大量集中在老城区,韶关要实现扩容提质,必须首先破解这一难题。如何让社会资本以及“人气”聚拢在新城?政府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
企业出于趋利性的考虑,必然更愿意将资本投在老城。政府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老城区的投资负担,减免新城区的投资费用?是否可以通过优惠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将社会资本吸引到新城中来?是否可以更好地协调新老城区的统一规划,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现象的出现?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我们期待着芙蓉新城充满“人气”的那一天的到来。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