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向贫困发起的攻坚战中,作为一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占全省面积98%的“穷”省——青海在扶贫开发方面成绩斐然,所探索的产业扶贫之路,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评价,被称之为“青海模式”,在全国交流推广。
产业化扶贫是近几年全国贫困地区正在实践的一种新型扶贫方式。青海的产业化扶贫之路,缘何独树一帜?
青海给出的答案是: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发展特色产业,让产业扶贫成为撬动农牧区百姓脱贫致富的强大杠杠。
聚指成拳 做强产业刨穷根
扶贫就是要为贫困者提供机会,增加他们的发展能力。连片扶贫开发攻坚中,产业扶贫是关键;产业扶贫中,找准和培育优势产业是关键。
青海的绝对贫困人口几乎全部在农村、牧区,依赖土地、草原为生,资源禀赋极其有限的农村牧区人口要脱贫,更多的还要在农牧业产业化上做文章。地处高原净地,青海贫困地区多半拥有可开发的特色产品,如果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带动农牧户脱贫致富,可使贫困地区实现超常规发展。
推动产业化扶贫,以发展集中连片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着力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努力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近年来青海创造了股份合作型、集体经营型、企业带动型、联户经营型、土地流转型等不少模式。这些不同模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一方面,企业和集体可利用农牧户的力量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产生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和减少单个农牧户容易遭遇市场的风险。
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完科村突出特色培育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镇完科村是一个以牧为主,兼营少量旱作农业的贫困村。这几年他们立足实际搞改革,大力发展合作经济,依托畜牧业资源,多方筹措资金组建了完科村牦牛酸奶加工厂,并加工销售牦牛肉干、方便糌粑等产品,年收入达到300余万元;并建立优质油菜、优质青稞、饲草基地4700亩,种植业收入达到230万元;建设砂石料厂一处,年收入达到75万元,基本形成具有本地特色,带动贫困群众广泛参与并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完科村仅是一例。在实践中,青海坚持把扶贫到户和社会帮扶资金整合用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建设产业扶贫基地上,近5年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9909.86万元,形成集中连片产业化整村推进项目117项,建成各类集中连片特色产业基地228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10个贫困村实施了牛羊贩运育肥项目,年户均增收3000多元;乐都县2个乡17个贫困村1500户贫困户将项目扶持资金1200万元入股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天峻县梅陇村生态畜牧业试点示范基地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当年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仅2012年,青海就投入各类资金9.67亿元,在全省368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其中,实施产业项目比例达到90%以上,建成各类产业基地208个,累计建成634个,使7.32万户、29.94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实践证明,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培育壮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促进农牧户和市场有效对接,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只有创新扶贫开发理念,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才能为脱贫致富提供后续动力。
合力攻坚 产业化扶贫之路越走越宽广
毋庸讳言,青海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未来的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
按照中央确定的2300元扶贫标准,至2012年底青海尚有贫困人口147.3万,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38%,远远高于全国贫困发生率10%的平均水平。青海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扶贫开发的难度大,返贫率高。青海贫困村农牧民收入与全国的差距增大,使扶贫工作面临需要二次扶贫的压力。
面对依然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青海再接再厉,以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异地搬迁等方式为关键切入点,以培育特色产业作为“造血式”扶贫的主要法宝,以“大扶贫”的创新思路合力推进农牧区脱贫致富工作。
——将通过拓展产业扶贫领域、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等方式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 “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建成产业扶贫基地900多个,使之成为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平台。同时,进一步拓展产业扶贫领域,形成“户有致富项目,村有特色产业,乡有主导产业,县有支柱产业”的格局,促进贫困农牧民稳定增收。
——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畜牧业,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设施农牧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力争日光节能温室、牧区畜用暖棚、规模养殖场建设总量满足特色农牧业发展需求;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对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全面优化重组,年内实现生态畜牧业模式在纯牧业村的全覆盖。力争到“十二五”末,贫困地区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0%,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促进农牧业由分散型向规模型、粗放型向集约型、单纯种养型向种养加结合型转变,以农牧业效益的提高促进农牧民的稳定增收。
——将在全省培育壮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以上,订单农业面积达到400万亩,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按照这样的部署,近一年多来,青海投入资金1540万元,对全省122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和参与整村推进、异地搬迁等扶贫开发项目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和无偿扶持;投入各类资金2.92亿元,在青海东部连片干旱贫困山区和藏区六州两个片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250个村,实施产业化综合扶贫工程90项,建成各类产业扶贫基地67个,使3.44万户、14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投资250万元科技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泽库县牦牛藏绵羊繁育及育肥产业基地示范项目建设,为全省牦牛藏绵羊养殖繁育及育肥产业基地示范项目建设,为全省牦牛藏绵羊养殖区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今年,青海已安排资金4.5亿元,在全省36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将建成和培育210个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扶贫基地,全程产业扶贫基地累计达到844个。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建成产业扶贫基地900多个,使之成为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平台,促进农牧业由分散型向规模型、粗放型向集约型、单纯种养型向种养加结合型转变,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以上,订单农业面积达到400万亩,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