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看帘晚上看灯”
帮扶结对子
张奶奶们的生活挺有滋味,不过,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找到和自己特别对脾气、家庭条件又允许的“搭伙”伴儿。所以,在天津的一些社区就让邻居们结成了互助对子,“年轻”一点的老人照常关照年纪更大的,身体不错的老人多陪陪身体不好的老人。邻居们离得近,“白天看窗帘”要是邻家老人久久没有拉开窗帘就一定去敲敲门,看看是不是生病了?“晚上看看灯”,要是邻家的老人迟迟没开灯或是关得太晚,也得打个电话过去,了解一下是不是有特殊情况。
兰长燕阿姨已经69岁了,可是,每天都不闲着。邻居住着4位80岁以上的独居高龄老人,她都要去看一眼。哪一位需要捎吃的,哪一位要领工资,哪一位要交水电费……兰阿姨都会帮个忙。就是什么事儿也没有,也得陪着老人说个话,临走时还顺手把老人家的垃圾给带下楼扔了。兰阿姨就是新兴北里的一位志愿者,她不仅对周围的高龄老人时时关照,还发起了“银发聊天角”,每周活动一次,也是为了让老人们走出家门,开开心,同时了解一下老人们身体情况,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一些“年轻”的老人可以替高龄老人们跑跑腿儿,分分忧。据和平区新兴街民政科的孙蒙蒙介绍,目前越来越多的老人处于“空巢”状态,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加强机构养老、提升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提倡互助养老和邻居关照。互助养老是为独居老人寻求同性知音伙伴,帮助其结对互助;邻里关照以楼门为单位,楼内老人与楼门志愿者结对子,“年轻”体健的老人为行动不便和高龄的老人服务。
邻里互助式的养老模式已经在天津一些社区推广起来。河东区就建立了邻里关照网。以楼门为单位,志愿者与高龄老人都建立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邻里互助活动,老人需要服务时,只要一按“一键通”电话,楼下的志愿者就会立刻上门服务,为老人解决难题。同时,签订邻里互助卡。开展邻里“一助一、两问候、三服务”活动(一助一就是一名志愿者与一名困难老人签订一份邻里互助卡;“两问候”就是早晨敲门问候一声,晚间进门对门窗、煤气进行安全提示,嘱咐一声;“三服务”就是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代请社区医生)。在南开区华苑长华里社区建成了互助养老中心,作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补充。相对年轻的老人为高龄老人代买蔬菜、午饭,代取报纸,共同聊天、散步。河西区组织了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年纪相对较小的老年人去探望年岁更高的老人,发展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目前结成帮扶对子超过2000对,数百支志愿者服务队,为空巢、孤寡老年人提供义务上门帮助。
“抱团儿”防老互助组
有事靠朋友
冯志敏阿姨今年57岁,现在她和自己的一群老同学组织了一个“防老互助组”。冯阿姨说:“我们现在是站在进入老年的门槛儿上,我们这一代人,不仅会赶上老年人口的一个增长高峰,还都是一个孩子,孩子们的工作又很忙,还有的人孩子在外地或是国外。我们共同的想法就是:以后我们老了都指望不上孩子。所以,我们需要彼此帮助。”现在冯阿姨他们组成的这个组以老同学为主,也包括了周围了一些邻居。男女都有,年龄基本在55岁至60岁之间。大家每一个月会聚会一次,或吃饭、或出游,一方面沟通感情,一方面也通报一下彼此的身体状况。
在这个群体中,大家也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冯阿姨说:“我们这里有医生,经常会给大家讲些养生知识;有舞蹈老师,组织大家娱乐;有心理咨询师,可以随时给大家宽宽心;有司机,有事情了可以开车跑跑道儿……我们大家有一个约定,就是如果谁生病了,大家就轮流照顾,谁有烦恼了,大家就轮流去陪伴。前些天我们这里有个朋友的爱人去世了,我们就每天有一到两个人到她家里去和她说话,一位做生意的‘组里人’还特意给她安排了一些工作,这样她很快就振作起来了。”
冯阿姨说,这样建立起来的一个互助群体,如果坚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晚年的生活不仅不寂寞,而且可以解决很多实际困难。我们也提出,所有组员的孩子,都可以为大家服务,因为有些事情还是需要年轻人帮助来解决。我们觉得这样互助的方式给自己的晚年多增加了一道保障。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