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尊重老人需求 天津推出十种居家养老模式
倡导邻里关照 “互助”应对“空巢”
编辑动机
现在,天津面临的不仅有老年人口增加的问题,而且老年人口中高龄、失能和空巢化进一步加剧,这让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就更具严峻性和复杂性。根据天津发布的最新数据:天津共有空巢老人(指60岁及以上老人单独居住或只有夫妻二人居住)45.48万户,共有空巢老人73.83万人,85%以上的老年人有居家养老的意愿,为了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天津提出了10种居家养老模式,其中互助养老就是这10种模式之一。 稿件统筹邓晶龙周白石
十种居家养老模式“互助养老”位列其中
老年人之所以采取居家养老方式,是因为中国老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他们留恋长期居住的熟悉环境,或担心他人议论自己的子女不孝等原因,不愿去养老机构。另一方面,老人住进养老院,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落感,希望在自己长期生活的社区养老。这样原来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不用改变,人际关系相对稳定,便于接受。
目前我国“4-2-1”家庭格局突出,家庭人口减少,家庭人口中老年人口则在增加,意味着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日益加重。特别是一对夫妇要承受供养双方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这种负担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包括用于照料和护理老年人时间的支出上。因此子女压力大,无法承受老年人的照料服务。所以,老年人的养老不想离开家,又不想依赖子女,又担心自己体力不支或是生病时无人照顾,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于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周围能有一个相互支撑的体系。
目前,天津推出了10种居家养老模式,充分尊重老人以居家为主,得到全面照料的需求。
一、政府购买服务。运用财政补贴办法,为困难老年群体购买服务,解决居家养老之忧。根据有关政策,对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特困救助和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需要生活照料的困难高龄老年人,经评估认定,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以居家养老服务券的方式发放给老人用于购买服务。
二、日间照料服务。在社区建设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等养老服务设施,为居住在家、白天无人看护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三、托老服务。在社区建立托老所,如子女临时不在身边,家中无人照料、陪护的老年人或其他需要短期专业照护的老年人,可以在托老所得到生活照料、生活护理等短期服务。
四、养老机构社区延伸,虚拟养老院服务。依托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周边社区的居家老人提供生活、医疗、精神慰藉等服务。
五、老年助餐服务。在社区开办老年食堂,为居家老人解决吃饭难的问题。
六、互助服务。一些年纪较轻、身体较好的老年人,与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结成对子,互相帮助。
七、协议服务。由社区组织发动驻区单位,与社区困难老年人签订帮扶协议,提供生活服务。
八、呼叫服务。建立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介绍等相关服务。
九、志愿者服务。社区组织志愿者为有困难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帮助。
十、市场有偿服务。由民政部门选定信誉好、服务好的家政服务单位,为老年人提供有偿但价格优惠的上门服务。
权威解读
互助养老形式创新
邻里关照更易推行
天津市老龄委办公室主任常振宗介绍:互助养老是多种养老方式中的一种,也是比较有创新性的形式。这种方式更强调普通居民间相互的帮扶与慰藉。老人们生活在一起,大家互帮互助,有困难共同解决。不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有归属感。如果出现了老人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向上还可以求助于社区得到相应的帮助。不过,每个地方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所以,互助养老本着自愿的原则,让老人们结成“互助家庭”,不能强制性地组合,社区可以提供相应信息,为老人们搭建平台。
“家庭式”的互助养老以同性伙伴组合为主要形式,这种方式会受到居住条件、老人性别、性格特点等等元素的约束。比如,一些异性老人如果想结成这样的互助小组,甚至在一起生活,法律上虽然并不禁止,但是,也并不提倡。与组成临时家庭式的“互助养老”相比,“邻里关照”式的互助模式推广起来更可行。老年邻居之间彼此帮助,结成的“对子”相对稳定,而且,可以采取“一助一”“一助多”的方式,大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便利,也不受性别的限制。一些低龄老人主动照顾高龄老人,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偏弱的。老年人“抱团儿养老”,还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量,温暖着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老年人在自助、互助时也得到了快乐。这样的养老模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消除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