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院举行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拜师仪式

2013年05月16日 00:00   来源:安徽商报   

省博青铜器修复技师靳鹏正在修复一件青铜鼎

  昨天上午,在安徽省博物院,首次举行的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拜师仪式上,5位在全国“响当当”的文物修复大师,接过徒弟的拜师茶。这些修复大师们,每个人都有一身“化腐朽为神奇”的绝招,支离破碎的文物经过他们手,显示出原本的精美面貌。不过由于工作难度大、成才慢等多方面原因,文物修复人才奇缺,“排队”等待修复的文物占满库房。

  五位修复大师收徒

  说起“苏派”文物古籍修复大师金春刚,业内无人不知。从1963年开始从事文物古籍修复工作,金师傅到今年从业已经整整50年。不过像昨天这样由省博举行的正式拜师仪式,他也是第一次参加。两位弟子能“坐得住”,愿意来干这样一项看似枯燥的工作,金师傅觉得挺欣慰。

  昨天跟他一起收徒的也都是省博“馆藏高人”,书画装裱大师洪秋声的嫡系传人——洪夫龙师傅、青铜修复“苏派”传人——靳鹏和曹心阳师傅,还有瓷器修复大师刘洁。放眼全国,在文物修复上能达到他们一样水平的,没多少人。 “在安徽,也就六七个人。 ”安徽省博物院文保中心主任郑龙亭骄傲地告诉记者,因为省博在全国博物馆中的特殊地位,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从全国引进了多位修复大师,经过多年发展,至今安徽省博物院的文物修复水平,在全国是一流的。

  【修复现状】待修复文物占满整个库房

  尽管有两个徒弟帮忙,书画装裱大师洪夫龙依然告诉记者,手头的工作“忙不完”。 “加上徒弟,我们一共四个人干,可等着修复的文物,再花个五年都修不完。 ”洪师傅告诉记者,书画修复是个细致活,一般修复一件书画作品至少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而且只能手工操作,没有捷径可走。

  在青铜器修复大师曹心阳和靳鹏的工作室里,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两位修复大师曾经用一年时间复制青铜器国宝楚大鼎,目前已经列入计划等待他们修复的青铜器就排到了2015年。 “库房已经全满了,不敢让他们送了。 ”

  【修复之艰】修复一部经书要用好几年

  在省博新馆安徽文明史一个陈列展厅内,一尊元青花花卉纹八棱象耳瓶伫立在玻璃柜中,釉色温润,美轮美奂,引不少参观者驻足。为它惊人“美貌”折服的人们很难想象,这件元青花出土时是十几片碎片,连瓶口都是残缺的。修复它的,就是瓷器修复大师刘洁。把历经数百年甚至一两千年沧桑的瓷器修复,难度非常大,仅清洗瓷片就用了两个月时间。最难的还是调色,在缺失或损毁的部分,绘上一样色彩的花纹,调色、上釉,常要费时数月。在省博老馆的一间修复室里,文物古籍修复大师金春刚正在进行《孔雀明王佛经》的修复。2010年出土的这本佛经,经过常年潮湿环境的保存,已经严重损毁。金师傅刚刚用五天的时间,完成四页佛经的揭裱、冲洗等工序,接下来还要从难以计数的碎片中,找出缺失部分,进行修补、全色等工序。一本100多页的佛经全部修复下来,至少需要好几年。

  【修复之策】提供学习机会培养更多专家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但在文物修复这个行当,常常是数十年才能出一位大师。 “见效慢”“冷板凳”,这些都是年轻人“不愿意干”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仅要让老师傅们把技艺传授下去,更要形成良好的机制和氛围。

  郑龙亭介绍,最近这些年来,我省为了留住人才,想方设法给他们应有的待遇。同时提供条件,让年轻人有机会学习。昨天的拜师仪式上,不少徒弟都是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的高材生,这也是我省推进文物修复工作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 “靳鹏老师已经在科大给研究生上课,未来我们还计划在全省举办各个门类的文物修复培训班,希望未来省博能再推出一批,走向全国的文物保护专家。 ”(王一婷 韩佳佳 王素英 刘媛媛 文/摄)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