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交最易走光位置总结:车长坦诚监控中有春光

2013年05月18日 09:15   来源:郑州晚报   

楼梯

二楼扶手

对着楼梯口座位

  网友总结单层公交易走光的5个座位

  公交车长赞其“在理儿”

  双层公交“最危位置”在哪儿

  今天,公交车长为你一一解析

  夏季,爱美的女性都会穿得很清凉,乘坐公交车时容易走光。

  最近,网友发帖总结了5个容易走光的公交车座位,帖子的阅读点击率已超过16万人次。

  网友总结的靠谱不?62路公交车长张辉说,网友总结得有道理,而他所开得双层公交,容易走光的座位更多。

  公交车上5个座位最容易走光

  网友“洛__兮”在帖子中提醒广大女性的“高危座位”分别是:1.车头侧座;2.驾驶室后的前轮倒座;3.正对下客门的侧置照顾专座;4.下客门旁上台阶的首排座位;5.全车末排正中间的座位。

  “洛__兮”还发布了一张“公交上易走光座位图”,在帖子中一一解释这几处座位为何容易走光:

  “驾驶室后的座位,比一般座位要高,假如坐了一位姑娘,穿短裙、没穿打底裤,坐姿又比较豪放,没把腿收一收,又没有小包搁在大腿上遮一遮,很容易被人看到裙下春光。”

  此外,车头侧座,比前车厢的其他座位高一个台阶,穿超短裙的女生,落座的瞬间很容易走光。

  后车厢的第一排座位也很危险,因为有些车型,这排座位前没有遮挡牌。最后一排的中间座位,也是高座位,除了易走光,急刹车时也比较危险。

  公交车长称赞“基本在理儿”

  网友“洛__兮”总结的这5个“高危座位”有道理吗?

  昨日下午,记者就此帖子采访到了62路公交车长张辉。

  看完这个帖子以及配图,张辉的第一句话就是“基本在理儿”,总结得还比较到位。

  郑州的普通单层公交,前排一般是双侧都是侧座;或者一边是侧座,驾驶室后的是倒座。乘客上车后,刷完卡一转身,很容易看到前排这些位置女乘客的胸部。乘客上衣领口又比较低的话,就容易春光外泄。

  而最后一排的最中间位置,如果女乘客穿的是短裙,腿不并拢,“站在走道里的全车人,只要扭头看她,几乎都能看到她的底裤。”

  双层公交容易走光的位置更多

  在郑州,除了单层公交,像60路、62路和909路这些双层公交也并不少见,那么双层公交上哪些位置容易走光?

  “双层公交上容易走光的座位更多,只是大家都没注意。” 张辉驾驶的62路就是双层公交。

  张辉说,除了单层公交常见的走光位置外,双层公交车厢内还有一个楼梯,“车内人多时,很多女乘客只好站在楼梯上,这样二层的人容易看到女乘客的胸部,站在一层的人容易看到穿短裙乘客的底裤。”

  “在二层还有一圈的扶梯,这些也是高危位置,站在楼梯和一层的人,容易看到女乘客的裙底。”

  张辉说,最容易走光的还有二层最后一排的5个座位,其中3个座位对着楼梯口,女乘客稍不注意,容易被爬楼梯上来的乘客看到底裤。

  除了这些容易走光的座位,还有市民发出疑问:车长监控器能看到女乘客走光吗?

  目前,在郑州的公交车上,为了驾驶安全,车厢内基本都装有摄像头。

  “有时确实能看到一些”,张辉坦诚地说,车厢内装的摄像头头朝下,上客时基本看不到,在下客门的位置有一片黄色的区域,写着“禁止站立”的字样,上方有一个摄像头,对准的是乘客的背部,如果有乘客站在该区域,就能把摄像头全都遮住,车长看不到走光,要是没人站的时候,有时确实能看到胸部走光。

  张辉还补充,现在不少公交车下车门是二级或者三级台阶,女乘客下车时,容易被后下车的乘客看到胸部。

  妙招防走光

  1.低腰裤:切忌大幅度弯腰下蹲,随时注意拉拉你后面的衣服。

  2.超短裙:走路时迈步幅度切忌过大,抬脚走向高处时,可很自然地用手或手中的物品放在身后裙摆的位置。

  3.低、松领口的衣服:无论站立还是坐在位置上,尤其是弯腰时,都要记得用手或其他物件护住领口。

  4.宽松背心:这样的背心在夏天穿会比较透气,但是它的领口和袖口也特别宽松,在公交车上尽量不要抬起手,以免从袖口处“走光”。

  经常挤公交车的女同胞们,不妨看看这位热心男网友整理的攻略哟。记者 张华 通讯员 谢艳丽 文/图

(责任编辑:吴肖叶)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