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任何煤炭企业当下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保市场,还是保价格?面对这个如同“保孩子还是保大人”一样的两难选择,在“两者都要”只能成为奢望时,几乎所有煤炭企业都选择了前者。
其实,早在今年3月,山西8家焦煤企业就召开了“内部会议”,认为在煤炭市场行情不好的背景下,应该考虑减产措施。但真正要实施,难度很大,无法成行,各企业依然我行我素的继续开矿。
在对山西煤炭行业调查中,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一个奇怪悖论:煤市持续低迷,倒逼煤炭企业整合大幕开启,但资源整合之后,原本部分被抑制的落后产能反而得以迅速恢复,在新的平台下,依托大煤企的技术、管理等优势,产能释放反而比被重整前更加迅速,整个行业的产量不减反增。
整合之意本在淘汰落后产能,但现状却是很多过剩、落后的产能以另外的形式“换个马甲”表现出来。
保市场,意味着降价;保价格,意味着限产。为什么煤炭企业宁愿降价销售,也不愿意停产保价呢?
通过对多家煤炭企业的采访,中国证券报记者得到的答案较为一致:倘若自己停产限产了,外省乃至国外的煤炭企业就会来抢占市场。作为个体,煤炭企业最在意的,并不是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甚至也不在乎煤炭销售利润微薄,他们最在意的是,在利润率对整体行业中的所有企业相对一致的情况下,自己能抢占多少市场份额。
由于近段时间不少地区在进行技改和重建,业内估计今年7-8月还将出现煤炭产能的一轮新的产能释放。业内普遍认为,中国近5年可能不会出现煤炭产能的大规模缩减。
从4月份的PPI数据来看,采掘工业价格下降8.2%,“荣膺”行业下降之“王”。根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统计,2月底全国重点煤炭企业库存379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976万吨,增幅达34.7%,积压已经非常严重。而根据相关部门推测,2013年全国煤炭产能将达46.3亿吨,大幅超过41.2亿吨的需求量。倘若产能全部释放,将约有5亿吨的剩余库存。
对于煤炭行业而言,限产保价才是正道。但煤炭企业在自我利益面前,不会主动去施行。煤炭总量过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背后,是行业整体发展粗放的问题依然严峻。山西大同煤业集团某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直言不讳地表示,或许只有提高到国家层面限制产能,才能彻底解决煤炭行业产能过剩这个根本问题。□记者 王小伟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