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什刹海景区清理绿浮萍 保水质清洁(图)

2013年05月24日 09:26   来源:北京青年报   汪震龙

  近日,随着气温升高,什刹海的水草也呈现出疯长之势。管理方每天派人划船清理这些“绿浮萍”,以保证水质的清洁,为游船开辟出足够宽阔的航道。

  昨天下午,记者在什刹海景区内看到,相比一个月前澄澈的水面,湖内长出许多水草,密密麻麻地铺在水面上,面积有近千平方米。景区工人乘坐小船,用钩子将水草成捆地钩起,堆在船舱里。岸上一辆挖掘机将挖斗深入水中,捞起整斗的水草。岸边很快堆起一座半人高的“水草山”,靠近可以闻到一阵阵腥臭味儿。现场工作人员表示,最近气温持续升高,湖内水草长势迅猛,很快就将湖面覆盖,造成水下“缺氧”,直接威胁到鱼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呼吸。管理方每天派人来清理这些水草,捞到岸上沥干水分后,再运到垃圾场处理。

  据了解,水草长势迅猛是水质富营养化的表现。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元素,导致水草这类水生植物生长旺盛。对于漂浮在水面已经死去的水草,要及时清理。否则水草被重新分解后,大量营养成分会进入水中,可能导致浮游生物骤然增殖,从而引发水华。

  摄影/本报记者 汪震龙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