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协部分委员31日赴青浦区调研上海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利用情况。记者随行了解到,按照国务院下达的考核要求,2015年上海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53%,但2012年的达标率仅为33.3%。水务部门坦言,如期实现53%的控制标准面临诸多困难。
外来污染物难控制
上海濒江临海,河网密布。据最新普查,上海共有河流26603条,湖泊(含人工水体)692个,全市河面率达9.77%;尽管过境水量丰富,但上海市水务局总工程师阮仁良却表示,上海河网水质堪忧,属水质型缺水城市。上海地处太湖流域下游,流域来水中污染物总量与本地污染物排放总量相当,作为上海市民饮用水来源之一的黄浦江,其上游水质极大地依赖于流域来水;而在青草沙水源地,长江流域来水的污染总量占比高达95%。
“水环境治理显然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地区。”阮仁良坦言,上海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在2010年期间超过40%,“那是因为两江上游的多个省份为支持上海世博会减少了污染排放;现在,上海只能尽可能减少本地造成的那部分污染。”
目前上海本地水污染来源多样,除了工业废水、初期雨水等,小河道污染对水源地水质的污染不容忽视。市政协委员方荣建议,对支小河道进行网格化管理,为每条河道确立责任人。
污泥处理水平严重滞后
目前,上海建有53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701万立方米。2012年,上海日均处理污水65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但上海市水务部门注意到,水污染控制工程大规模上马的同时,污泥的处理水平已严重滞后于污水处理水平。
记者了解到,当前上海的污泥处理主要采用浓缩脱水的办法,少量污泥采用生物处置手段。处置后的污泥大部分被用作建筑材料,少部分被填埋或焚烧。不少委员担心,填埋和焚烧含有高磷、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泥将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市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生物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郑慧琼提出:“用化学手段处置污泥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能不能像垃圾分类那样也为污泥分类?”在她看来,一些植物对土壤的修复能力很强,如能对污泥的成分进行检测、分类,将分类后的污泥交给特定的“植物对手”,便可形成循环可持续的污泥处理模式。
初雨污染河道水质
记者了解到,初期雨水是目前影响上海河道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市政协委员黄鸣介绍,“‘初雨’指最初10-15分钟的降雨,这段时间内,雨水受污染的程度很高,尤其是在堆放水泥和煤渣的地方,对水质的影响不可小视。”
黄鸣对当前“雨污混接”的下水设施提出了改建设想:“为下水道安道闸门,用机械切换这一简单手段,将初雨雨水导流到专门的污水处理池;中后期的雨水则作为资源水,照常流入河道。”她还建议,建立地下污水临时蓄水池,将初雨污水汇总,随后再抽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责任编辑: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