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口8旬阿婆期望老伴"树葬" 风俗影响无人问津

2013年05月27日 11:59   来源:人民网   蔡康

  5月26日,市民梁阿婆说,她老伴的心愿就是去世后“树葬”,可骨灰盒放几个月了,都不知道如何办理这项业务。记者了解到,海口推树葬花葬9年,乏人问津。

  八旬老太希望老伴被树葬

  今天上午,记者在城西见到了80岁的梁阿婆。“我老家是上海的,多年前,我和老伴退休后就一直在海南生活养老,今年一月份,我老伴去世了,没有进行土葬,火化后,骨灰一直放家里,因为希望能在海口找到一块地方进行树葬。”梁阿婆说。

  “土葬不但浪费资源还浪费钱财。我老伴生前就说了,等他死后,让子女把他的骨灰埋在树下,不用买墓地,一切从简,我很支持他的想法。”梁阿婆说,树葬在内地的很多城市非常盛行,但她发现,树葬、花葬这些“绿色殡葬”方式在海南并没得到很好的推广,她和两个女儿咨询了很多部门,都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老伴的心愿没得到实现,我的心一直很不安。

  梁阿婆说,虽然政府一直在提倡“厚养薄葬”,但真正能做到的很少。“其实传统的殡葬方式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还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对家庭、国家都没有好处,所以我老伴希望做个表率,选择树葬的方式,也呼吁更多的老人改变观念,加入到‘绿色殡葬’的队伍中来。”

  梁阿婆认为,树葬、花葬等安葬方式非常环保,希望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市民选择环保的殡葬。

  受风俗影响树葬乏人问津

  海口有没有树葬这样的安葬方式?“我们从2004年起就响应政府号召开辟了10亩地建立‘生态园’,推出树葬和花葬的安葬方式,但至今乏人问津,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维持,举步维艰。”颜春岭安乐园负责人秦旭说,树葬就在墓区里,将逝者安葬在绿树之下,没有墓穴,没有骨灰坛,仅把亲人的骨灰深埋在指定的树下。树葬是近年来我国推广的绿色环保殡葬,与传统的骨灰处理方式相比,树葬更加环保、节约土地,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自然,又体现了生命之树常青的精神。但“生态园”从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没有人来预约,无法维持,目前已停止这项业务。目前,从成本效益上来说,如果仅仅是为了像梁阿婆老伴这样的一两例而重新开辟这项业务,也不现实。

  “9年前,海口就在全市推广树葬和花葬等安葬方式,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几乎没有人选择树葬或花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像树葬、花葬、海葬等环保的安葬方式好处非常多,尤其是树葬和花葬的安葬方式,既能保护环境,又节约土地资源。类似的安葬方式在北京、上海等地容易被接受,但因为受风俗习惯影响,在海口难推广。

(责任编辑:吴肖叶)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