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因租住违建房被拆 南京7名环卫工睡在马路边

2013年08月08日 09:35   来源:现代快报   张玉洁 马晶晶

说起老伴病情,老周眼睛红了

违建房对面的墙角下堆放着杂物

有些违建的房顶已被拆

  近日,南京秦淮区路子铺小区的一排违建房被拆除,租住在里面的环卫工一时找不到住处,只好睡在已经破损的违建旁。最近气温很高,他们这两天可不好过。

  据了解,违建是中华门街道以前盖的,拆违前街道曾通知过租户。“我们也理解。”但环卫工们面临的现实是:今后住哪儿?秦淮区环卫所称会跟街道协商,争取及早帮他们找地方落脚。记者了解到,对许多环卫工师傅来说,想找一个相对安定的家真的很不容易。

  睡在被拆违建旁,小孙子热得直哭

  这排违建共11间,其中9间屋顶已被砸穿。记者看到,房子里堆了不少东西,门口过道对面也放着杂物。房子门口的电线杆上系了绳子,上面挂着些衣服。一位老汉往一个小三轮车上搬东西。据了解,拆违工作还没有结束,墙还没砸。租住在里面的几户人家,有的已经搬走了。找不到住处的环卫工人,只好暂时住在违建旁边。

  搬东西的老汉叫周连朋,他说,老伴才从老家安徽亳州来南京,就是帮忙找房子搬家。而这几天,老伴血压升高每天都要到医院挂水。周师傅已经快60岁了,在南京做环卫工人不少年。7月26日,街道在他租的房子墙上贴了张纸,上面写明,一个星期后房子就要拆掉了。8月2日上午,老伴刚到南京,下午房子的卷帘门就被城管队员给卸掉了,第二天,屋顶也被砸。

  晚上,周师傅就把席子铺在地上让老伴睡。而自己就坐在违建房门口的小板凳上勉强打个盹。因为儿子儿媳也都在外打工,老伴来南京时还带着六七岁的小孙子,晚上小孙子热得直哭。和周师傅一样没地方搬的,还有王城英大妈、她的大儿子、以及二儿子一家三口,还有一个姓吴的小伙子,共7名环卫工。

  街道城管科:

  拆违前已贴告示通知

  据了解,这11间房子是2005至2006年小区出新时,街道盖疏导亭棚,里面共住了几户保洁员,其中两户免费居住。昨天,中华门街道城管科姓王的科长解释,7月26日他们接到市里督办任务,要尽快拆除这批违建。在拆违通知上,街道城管给了租户一周的时间撤离。

  秦淮区环卫所:

  尽快帮他们找新住处

  秦淮区环卫所一位姓师的主任介绍,2008年以前,这些环卫工人属于街道,此后才划归环卫所。在划归之前,环卫工已经住在路子铺小区的违建房里。这位姓师的主任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会尽量跟街道协商,争取早点给周连朋、王大妈他们找到合适的地方落脚。

  记者手记

  “环卫工公租房”

  再度提上议事日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不少环卫工都曾有过周师傅们类似的经历。南京曾对环卫工的住房做过调查统计,近万人当中,20%左右有房子,40%左右租房子,还有33%左右是环卫所、社区、街道通过协调解决的房子,其中就包括保洁员公寓,公厕等,7%借住在亲友家。而这几年,33%的人群中,有一些临时建筑已拆除,也转为租房居住。

  南京曾有不少街道搭违章简易房给环卫工住。“靠违建解决环卫工的住房显然不行。”城管部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想办法。比方说,有的区搞了保洁员公寓,但数量有限;南京也将环卫工纳入公租房申请范围,可由于租金和距离太远等原因,几乎没环卫工申请。

  今年7月份,现代快报曾报道常州在中心城区试点环卫工公租房,月租金最低还不到200元的消息。对此,各界在予以好评的同时,也建议加以推广,通过购买等方式储备一些公租房,低价位租给环卫工居住。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