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在九龙坡区走马镇民间故事会场为居民表演相声段子。 记者 魏中元 摄
5月25日,全国政协调研组结束了在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后返京。此次调研组成员中,不乏艺术大师,他们既是全国政协委员,更是文化名家。在长达5天的实地考察中,他们对重庆有着怎样的文化印象?对重庆文化建设有着怎样的见地?记者就此作了采访。
姜昆 走马镇上即兴说段子建言民间文化加大对外宣传
人物简介 >>>
姜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5月21日,调研组抵渝当天下午,便前往九龙坡区走马镇,考察这里的“走马民间故事会”。工作人员告知,这个点是姜昆力荐的。
调研组一踏上走马古镇,立即沉醉在古镇的清幽与茶香之中,姜昆不时向随行人员介绍着这里的情况。
在一座有着300年历史的古戏楼茶馆里,调研组停下来,一场由当地民间艺人带来的“走马故事会”正在上演。《清和桥》、《吹壳子》……台上老少艺术家带来的打趣儿民间故事,极具亲和力和幽默感的表演,赢得调研组成员和当地老百姓阵阵掌声和欢笑声。
台上演出结束,大伙儿均意犹未尽,姜昆更是毫不吝啬上台献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一段十分传统的相声表演。其深厚功底无不令台下观众折服,一时间掌声雷动。
表演结束时,姜昆祝福走马民间故事会越办越好,还特别讲述了他和走马的渊源。原来,此前他曾两度来到走马,并为走马成为“中国曲艺之乡”授牌。
姜昆说,民间文化艺术是最贴近老百姓的艺术,也是最直接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的艺术,应大力保护和发扬。在与重庆方面座谈时,他谈到,重庆是西部地区的桥头堡,重庆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搞得好,对整个地区影响大,希望重庆进一步加大对民间特色文化的宣传。
滕矢初 “青木关是心中的圣地”建言高雅艺术要让民众更易于接受
人物简介 >>>
滕矢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指挥,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青歌赛评委。
从第八届到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广播艺术团指挥滕矢初连续担任评委,对歌手进行点评,其儒雅的风度、广博的学识、稳健的谈吐和善解人意的亲和力,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尊重和喜爱。
在重庆调研的座谈会上,滕矢初道出了心目中一个最温暖圣洁的地名,那就是重庆青木关。
滕矢初说,自己从1959年便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上学,从附小、附中一直读到了25岁,在中央音乐学院这个艺术殿堂中呆了16年。其间,听得最多的地名就是重庆青木关。
原来,中央音乐学院前身国立音乐院,在青木关。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前身国立音乐院少年班,也在青木关。有我国“第一情歌”之称的《康定情歌》在这里改编和唱响,我国音乐史上的首次交响音乐会在这里举办。
滕矢初说,当年,青木关有一个专门培养交响乐人才的少年班,许多具有国际水平的知名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交响乐团主要的班底,都是当年青木关少年班的学生。“所以提到重庆,提到青木关,他们感到非常亲切!”滕矢初说。
滕矢初认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基地,应该在重庆。
当年,青木关被誉为“中国交响乐的摇篮”,而交响乐是一种高雅艺术,滕矢初由此谈到高雅艺术普及大众的问题。他说,当前,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交响乐、歌剧等高雅艺术演出大多是中老年人在欣赏。一位歌剧院院长曾说,在中国歌剧少演少亏,多演多亏。为此,怎样让这些高雅的音乐普及大众,值得研究思考。他认为,对一些传统经典演出剧目,不用照本宣科,可通过加快演出节奏、调整演出结构等方式,让人们更易于接受。
尹力 建立文艺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
人物简介 >>>
尹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导演。
尹力曾导演了儿童故事片《我的九月》以及《张思德》、《云水谣》等观众熟知的电影电视剧作品。
在渝期间,现场调研,听取汇报后,尹力认为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走在西部前列。但他同时认为,当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地方文艺院团改制后,怎么为老百姓提供文化大餐,使老百姓公共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调研期间,姜昆曾中途回到北京参加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仪式,并担任协会主席。该志愿者协会将组织艺术家参加慰问演出、文艺支教、文艺培训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尹力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改制后的院团完全市场化后,参加慰问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的界限实际上变得很模糊,因此建立文艺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再如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尹力说,在农村放映一场电影过去补助100元,现在是200元。曾经在某省抓到一个典型,放映员上报一天跑三个乡放电影,但实际上放映员是在自己家里放。尹力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到今天,应当重视软件配套,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和法律建设,为老百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