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公共文化服务悄然转型 烹出文化大餐

2013年06月08日 04:24   来源:解放日报   诸葛漪

  一场“再见·火柴盒”怀旧玩具展经由微博发布,一天被转发了几百次,令主办方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喜出望外,工作人员说,“真没想到,我们主动出击从网上征来的收藏达人有如此高的人气。”从“闷头”组织活动到征询群众需求,从文化部门“单打独斗”到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从追求“场面好看”到关注群众收获、个体发展,申城公共文化服务悄然转型,将一道道文化大餐做出贴心家常味。

  节目选择,由市民说了算

  做好菜,好食材必不可少。“内容为王”正在改变公共文化供给链,推动管理部门“单向输送”转向“双向互动、供需对接”。长宁区委托市社科院开展公共文化需求调研,对区域内1000位不同社群人员进行调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供给—反馈”机制。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平台,也由过去的政府组织变成了灵活度更高的招投标机制,全年各项公益文化演出全放上招标台,广邀全市艺术院校、院团,演出经纪公司,文化公司参与竞逐,能者多劳。

  按需供给,浦东新区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楼宇“阳光阅读驿站”,为金融城的加班白领提供便捷借阅服务。不仅如此,“百场文艺巡演”“浦东电影广场”“浦东百千万文艺培训工程”等配送服务都实现双向选择,通过菜单式配送和公演式竞标,完善市民需求表达机制和决策参与机制。

  全市范围内,市民巡访团每半年开展一次以满意度为核心的公共文化设施暗访工作,政策引导、财税杠杆、典型示范和培育文化类市场主体等手段,鼓励扶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惠民新格局。

  文化设施,建好更要用好

  有了好料,如何烹调是关键。“十一五”期间全市仅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硬件建设投入就超过100亿元,“建好了,更要管好用好”。

  闵行区推出全市第一支专职公共文化服务员队伍,持证上岗。325人队伍,80%是70后。他们是社区文艺骨干,组织开展一场场文艺演出,是社区文化“星探”,发掘出一个个文体“民星”,还是图书服务员、电影放映员、文化信息员,被群众称为“文化万事通”。

  价廉物美,是公共文化服务追求目标。2006年诞生的“东方市民音乐会”品牌项目,引进世界级名家名团演出,至今坚持最高票价80元,学生票15元,每年累计推出公益票10万张以上。2012年起上海市出台《公益性演出专项资金补贴办法》,在全市14家主要剧场举办公益性专场演出及讲座800多场,吸引50余万观众。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尝试营业性演出低价票试点,5万余名观众以80元以下的价格观看了名家名团的演出。

  公共文化设施建起来了,以政府部门为依托,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为轴心,社区文化中心为节点,居委会文化站为细胞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五级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

  活动装备,高精尖人性化

  新技术为好菜调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装备绝不“基层”。嘉定区安亭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开通场馆网上预约,年轻人可以通过安亭网,老年人可以在活动场馆触摸式终端上,提前一周预订免费活动场馆。市民由活动中心“客人”变为“主人”。近50个群众文化团队办理团体会员卡,实现实时预订。预订系统还能实现活动场次、人次统计及受众群体需求分析,中心工作人员根据每天预订团队需求,提供实时服务,坐在电脑前,掌握全中心。

  2012年松江区109家“农家书屋”有了“百姓书声”品牌,将普通收音机改装成能一键收听松江电台100.9兆赫的专题节目,由松江电视台录制“百姓书声”,第一期节目朗诵莫言小说,“有声书”大受欢迎,沪剧、民间故事借电波放送。今年将有11000台特制收音机飞入60岁以上老人家庭,2000台飞入残疾人家庭。“百姓书声”网上文化资源下载平台也在筹划中,配送2万个与收音机配套的U盘,以供听众下载音频节目。

  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从“传统型”向“数字化”,在全上海铺开。市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入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集宣传教育、文化咨询、信息检索、网上阅读、演艺、观展、讲堂于一体的文化数字共享平台遍地开花。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