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卸“蝠鲼”标本 摄影 赵建伟
拆卸“白鲨”标本
拆卸“犀牛”标本
体长6.8米的鲸鱼,体宽5.8米的蝠鲼,这是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昨天拆解下来的部分鱼类标本。从昨天开始,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标本正式进行拆解,馆内的8000多件各式标本将用几天的时间陆续进行拆解和修复,然后等待着在位于文化中心的新馆内展示。
标本的拆解虽然从昨天开始,但准备工作却是从周一就开始进行了。在准备的这几天里,工作人员先是将标本的玻璃罩卸走,然后再将固定的障碍物卸走,直到将所有的障碍都清理完毕,才开始动手拆解标本。跟馆内的其他动物标本相比,悬挂在半空中的三条鱼类标本,以及入口处的那些鲸鱼标本,算是第一天拆解工作的重点。
虽然这些鱼类标本的身体里装的是填充物,但是标本外部包裹的却是这些鱼类真正的皮肤,所以在拆解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损坏皮肤。标本下方是几个造型各异的水池,里面还放养着观赏鱼。为了不影响鱼儿,拆解人员只能临时在下方支上梯子,另外一些人则站在三楼从空中拉上几根绳子,然后把吊装货物用的支架和链条缠绕在上面。
做完了固定和支撑的工作,下面的人才开始动手割断固定的钢索,一些人用手托着标本,一些人则用锁链降低高度,十几分钟后,一条大白鲨的标本被首先放了下来,向指定的地方抬去。此时拿着海绵垫的工作人员赶紧跟上,铺上海绵然后才将标本放上去。随后,达到一个成人身高的翻车鲀也被工作人员抱了下来。
前面两个标本拆解起来很顺利,可接下来的蝠鲼拆解却出了一个难题。虽然身体并不算太宽,可做成标本的蝠鲼的两个胸鳍是呈打开状,使得身体的宽度达到了5.8米。蝠鲼被很快从空中放了下来,可是如何弄到指定的位置去却成了问题。工作人员将左右两边通道的高度和宽度,甚至连中线的长度都进行了测量,但还是容不下蝠鲼的身体。在多方研究后,才决定将蝠鲼托举到2楼的通道,然后顺着坡道再送到指定地点。
随后,工作人员又开始拆解进门处那条显眼的鲸鱼。这条鲸鱼体长为6.8米,而且与地面紧密接触,工作人员只好一点一点让鲸鱼的身体离开地面,然后才一起动手将它抬了起来。
在拆解现场的标本部吕主任,立刻查看了标本,发现悬挂在空中的标本,因为温度和湿度的原因,部分皮肤裂开了口子。他说,按照原来制订的方案,标本在拆解下来后,就要进入修复阶段,然后才根据新馆展览的需要再次进行排序和展示的装饰。这次需要拆解的既有各种动物标本,还有高大的恐龙化石,以及蝴蝶等昆虫的标本,共计8000多件,预计需要多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全部拆解。(记者 徐燕)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