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貌保护,“标本式”保护还是“活体”保护?

2013年06月28日 10:00   来源:新华网   李荣

  记者最近在申城,一城一乡,走访了两处“有年头”的老地方,一个远在杭州湾北岸,是上海沿海陆域上最早的渔村;一个是在中心城区的徐汇,“海派文化”的风貌保护地。在两处,竟不约而同地听到了同一句话:历史风貌保护,不应成为标本,而是要“活体”保护。

  “活体”两字,让人思考。曾经到访过一些古村古镇,“原住民”几乎被迁移一空,美其名曰“搬迁新居”,其实是把古村古镇自古积累起来的“生命态和生活态”给迁移走了。幸而留存的老建筑,整饰一新,名之曰“修旧如旧”,但人居一旦分离,成为景点,何来“活气”?更何论那些被毁被损的老巷旧宅,只留存于旧图录中,为了“旅游吸引力”而动工恢复,新添了一处又一处的“假古董”。这不是了无生气的“标本”又是什么?

  历史风貌保护,应大力提倡“活体”保护,抛弃那些“旅游标本”。在上海最早渔村的金山嘴渔村,记者看到的是一个“活的”村落:小街小巷中来来去去的,都是村上的村民,那些壮年、老年的渔民,都是渔家的打扮,有渔家特有的肤色;坐下来几口茶一喝、几口烟一吐,忍不住就要和你说起海上的事情,哪一场暴风雨他最忘不了、哪一条大鱼是他的“一生得意”。连海上捕鱼用的舢板,其工艺也没有仅仅留在文字中,而是“活”在村里老师傅的手上。甚至当地“远溯周天子”的古来传说,也还“活”在村里老老少少的口头。

  古村古镇、历史风貌,之所以古意盎然、让人感觉那么有味,就是因为它们由古“活”到了而今,这个“活”字是千万不可或缺的。在海派建筑文化经典之一的徐汇武康大楼里,一架老电梯至今还“活”着,还在使用。有游客看到电梯上上下下,指示楼层的不是现在常见的“数字式”,而是针摆式,电梯走一层、针摆走一格,忍不住好奇地走进电梯门,上上下下“体验”了一把。这是“活”的博物馆,那么的真实而有味。

  让古的“活”起来,让古与今接通,只有生命才能感受和体验生命。多一些历史风貌的“活体”保护,少一些“标本”和假古董。(完)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