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渔日,冲口村老渔民彭金满第一个驾船驶向西江
“才网到3条啊?都是电鱼、拖鱼害的。”西江边,佛山市高明区富湾片区冲口村渔民何姨一边将岸边的虾笼揽到船上一边感叹。两个月的休渔期过去了,6月1日,佛山的渔民们跟珠江流域的其他渔民一样,盼来了开渔的日子。这天日头毒辣,气温高达35摄氏度,但渔民们依然启动了渔船的发动机,去捕捞第一网鱼虾。第一网渔获偏少,渔民们略微失望。
事实上,由于违规捕捞难以彻底杜绝,江河水质下降等因素,佛山境内主要捕鱼区西江、北江的渔获在逐年减少。有门路的渔民开始上岸打工帮补家庭,没有门路又上了年纪的渔民只好继续在河里“挣饭吃”,后生们少有愿意继续做渔民的。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晓晴 李烨池 图/羊城晚报记者 李烨池
第一网仅仅捞到3条鱼
6月1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年近五十的何姨站在渔民刘姨家门前的龙眼树树荫下说话。正式的开渔时间是正午12点,由于家里的虾笼已经早早修补好且抱到了岸边,诱虾入笼用的虾粉也已经蒸好,她这会还有些间隙与邻里拉拉家常。
冲口村是传统的渔村,多时有20多户、上百人打鱼,现今仅剩十余户渔民。即便是开渔首日,村里也不太热闹,渔民们各自静静准备渔具,而刘姨则只能在家等丈夫下晚班从工地回来才能出发。
6月1日是农历四月廿三,按河水涨退规律,上午是至佳捕鱼时间。就在何姨拉家常前,村里已经有三艘渔船迫不及待地驶向西江,希望有个好渔获。
“两个月未开饭(捕鱼虾)啦!”12点已过,何姨边说边与丈夫走上编号为“粤三渔82105”的渔船,丈夫启动渔船发动机,她则荡起双桨,满载400多个虾笼向西江上游开去。
12时40分左右,一艘渔政公务船向岸边驶来,带来了冲口村第一网已经收网的消息:首网捕获鱼3条,1条赤眼鳟和2条边鱼,价值不过10来元。
“才网到3条啊?都是电鱼、拖鱼害的。”何姨立马指责起来。
当日,三水渔民们的渔获也不多。45岁的彭锦华是三水西南河口渔运村村民,开渔日中午,他与77岁老母亲吴金妹驾着轻舟,停靠在北江老鸦洲附近水域。3条马刀鱼、4条鲮鱼、1条边鱼和1条赤眼鳟,9条鱼加起来约有2斤重,这是持续两个月的禁渔期结束后,吴金妹母子的第一笔渔获。
“以前乱下网都有鱼,现在几天‘无市开’(没有网到一条鱼)也是常有的事。”从1986年开始就与丈夫一起打鱼的刘姨说。
违规捕捞水质变差
开渔首日,渔获偏少,多位渔民们指出的原因与何姨所说一致——违规捕捞难以彻底杜绝。另外,渔民们也提及,江河水质下降等因素使得佛山境内主要捕鱼区西江、北江的渔获在逐年减少。
渔民们介绍,目前北江、西江上不时有外省渔民使用电鱼、拖鱼的方式进行捕捞,一般在晚上或者凌晨时分作案。刘姨说,电鱼的作案者在散网的同时将铁管插入江底,打开电阀,半径约3米的水域里,鱼将全部被电晕或电死,没有抵抗能力的鱼自然乖乖落网,“这样打上来的鱼一半是死的,更糟糕的是,河里的小鱼也被电死,有时候死的小鱼仔布满河滩,这样鱼自然变少”。
三水西南河口渔运村的渔民说,他们曾向渔政部门举报过这种偷捕鱼的行为,但仍然屡禁不止,一是等到渔政部门行动,通讯便利的偷捕船只早就逃之夭夭,二是即使被抓,惩罚力度也不够,“抓住了就罚几百块”,但是这些渔船收获好的时候一天远不止几百块钱。
有句鱼谚“春边秋鲤夏三黎”。三黎鱼即鲥鱼,生长在咸水,但夏季游到淡水中产卵,产卵时期的三黎膏肥肉美,肉质鲜甜嫩滑,煎起来特别香。刘姨说,大概在1997年前,西江盛产三黎鱼,像在1994年的一次撒网,她甚至网到110多条三黎鱼,但是之后的十多年里,她再未网过一条三黎鱼。
“(西江)水质变差了,咸水那边又拦(指海上捕捞),三黎鱼都不游上来了。”关于西江难找三黎鱼的原因,刘姨如是说。由于难找,三黎鱼价格水涨船高,“淡水的三黎鱼甚至卖到3000元/斤,咸水的也要100元/斤。”
“西江边有三水恒益火力发电厂、高富油库、大田开发区,还有一家印染厂,水质当然会变差。”刘姨说,这两年冬天,尤其是吹北风的时候,西江上会浮着一层青色、极细、类似塑料材质的东西,让渔民很是不解。
另外,西江里的大鱼也在变少。“我们家四代打鱼,我家公70年代在西江打过一条70多斤的黑鲩鱼,由我老公和小姑子拖到收购站去卖;90年代的时候,还打过一条200多斤的鱼,当时被称为‘擒龙’。”刘姨说这些记录后来再难打破,她和丈夫五六年前打到一条48斤的锦鱼,已经觉得很幸运了。
后生仔不愿再捕鱼
休渔期的时候,冲口村不少渔民在家修补渔具,仅仅靠政府发放的休渔补贴过日子。
“打鱼打到怕了。”何姨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她说这是起虾笼的时候留下的。即便如此,何姨说,家里有三个小孩一个老人要养,其中一个小孩刚高中毕业出去打工、一个在上大学、一个在读高中,他们不得不熬下去。捕鱼旺季夫妇俩大概有3000元/月入账,但是淡季就少了。
与他们相比,刘姨家就好过一些。刘姨的丈夫在休渔期或者鱼少的时候,可以跟着亲戚的建筑队去做杂活,日薪在130-150元左右。他们一家已经在高明城区荷城购有房产。
由于打鱼辛苦,江河里的鱼也不多了,渔村的后生们不愿再做渔民。刘姨介绍,冲口村的渔民普遍是四五十岁,这几年,仅仅有一位20多岁的“渔后代”回到村里打鱼。
何姨等老渔民则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孙再打鱼。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