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的维度横跨空间的距离,从2012年7月30日到2013年6月6日,1252基330千伏的铁塔,将一条绵延803公里的神奇天路架设在海拔3200米到5000米的极地高程,千里冰封,银龙跃动,勾连高山,飞升峡谷,横穿冻土,跨越沼泽。
国家电网玉树电网与青海主网330千伏联网工程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省电力公司基建部主任李海峰告诉记者,玉树联网工程既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挑战性工程,更是一项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玉树各族人民翘首企盼的光明工程。
这项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玉树缺电问题,同时也带动海南、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输电网跨入330千伏电压等级,对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推动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意义重大,是服务沿线各族群众,促进经济发展的民生工程、幸福工程。
玉树330千伏联网工程——是在天路上架设的钢铁五线谱,是一部书写光明天路的宏大乐章,是一首献给藏区人民的磅礴诗篇。
(一)
玉树电网与青海主网330千伏联网工程是国家玉树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这项工程,将工程纳入国务院玉树灾后重建及“十二五”藏区发展规划。
难忘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2012年4月9日,省政府协调召开了玉树联网工程建设启动会,成立了玉树与青海主网联网工程建设领导协调小组,协调落实工程前期支持性文件、变电站站址、路径协议办理等事项,协调推进联网工程建设。
2012年5月25日,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宣传部、青海电力公司邀请中央驻青媒体、省垣媒体召开玉树电网与青海主网联网工程开工仪式宣传协调会,部署工作,积极为联网工程建设营造积极昂扬的氛围。
玉树联网工程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亲切关怀。2012年6月6日,省领导骆惠宁、旦科,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帅军庆及国务院玉树重建协调领导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国家电监会等相关领导出席开工仪式,骆惠宁亲自宣布玉树与青海主网联网工程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
2012年10月14日,骆惠宁作出批示,祝贺玉树联网工程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向克服高寒缺氧、奋战一线的近5000名建设者致敬,表达省委省政府的亲切慰问,对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全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表示感谢。
2012年10月26日至28日,时任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的徐福顺带着省委、省政府的重托,沿着玉树与青海主网联网工程建设一线,长途跋涉1000余公里,亲切看望广大建设者们。他代表青海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向国家电网公司表示感谢,向5000余名建设者长期奋战在一线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他们博大的精神情怀表达敬意,为建设者送去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并表示省委、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工程建设。
2012年11月26日,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在青海玉树灾区结古镇召开。青海省电力公司获得“2012年度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称号。会上,骆惠宁对玉树联网工程建设者给予高度称赞。他说,当下的玉树,天寒地冻,国家电网公司近5000名建设者克服高寒缺氧,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坚守在工程一线。青海公司采取了有力的医疗后勤保障措施,确保实现零伤亡、零伤残、零后遗症目标,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2012年6月6日,世界海拔最高的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玉树电网与青海主网330千伏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大电网进玉树,带给灾区的,是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是关乎28万灾区群众的民生新希望。
玉树州电网远离青海主电网,是由青海水利水电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的独立电网,也是全省惟一不与青海电网联通的地方小电网,处于孤网运行状态。
震前,全州共有4个独立的35千伏电网,基础薄弱,供电可靠性差。震后,玉树结古地区禅古、西杭、当代等6座相对较大的电站均受到不同程度损毁,其中西杭、当代电站基本报废,仅有禅古、拉贡两座电站在正常发电。震区3座35千伏变电站、所有供电线路全部损坏,导致玉树地区缺电严重,小到居民生活用电,大到恢复重建甚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制约。
灾后重建,国家电网从结古110千伏变电站这个玉树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工程开工建设,到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电力供应的结古35千伏变电站,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从10台燃油机组并网发电到玉树电网运行,最大限度实现了灾后重建电力资源的科学合理调度。
大电网进玉树,工程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由750千伏日月山变电站至黄河中上游水电群的班多水电站,采用电压等级为750千伏;第二段由班多水电站至330千伏玛多变电站,采用电压等级为330千伏;第三段由330千伏玛多变电站至玉树结古镇,采用电压等级为330千伏。
曾成功完成青藏联网工程,有着在高海拔、严寒、缺氧地区施工经历,对青藏地区施工的高原生理、环境保护、多年冻土施工有着丰富经验的青海送变电工程公司、青海长源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青海火电工程公司担负起施工任务,成为此项工程建设的主力军。
(二)
玉树330kV联网工程基础的数据和信息令人生畏,这是国网人必须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底线:
线路全长594千米,海拔高度在3200-4950米之间,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线路长482公里,占全线的81%。唐乃亥变电站、玛多开关站、玉树变电站海拔高度分别为3200米、4260米、3700米。
玉树联网工程作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因其穿越地形、地质、地貌的复杂性,工程建设施工面临六大难题,其难度不亚于青藏联网工程。
——有效施工期短。工程从开工到投产只有一年时间,沿线气候条件恶劣,天气寒冷,每年仅有5月至10月大约半年的有效施工期;
——施工难度大。从鄂拉山至巴颜喀拉山361公里线路穿越多年冻土区,该区域多年冻土为高温、富冰冻土,并伴有退化,稳定性差,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很少;巴颜喀拉山南麓近70公里连续沼泽地带,人员、机械夏季无法进入,只能在寒冷的冬季施工作业;沿线需翻越鄂拉山、巴颜喀拉山等4座高山大岭,特别是距结古镇约70公里线路途经雁口山,崇山峻岭、山壁陡峭;
——建设者健康保障任务艰巨。建设者面临缺氧、高寒、风雪等极端气候条件,要持续挑战体能极限,高原生理健康保障困难,外协工因不适应高原环境流失率高;
——物资供应困难大。工程所需变电、输电设备物资种类数量多,招标生产周期短,运距长、路况差;
——环境保护要求高。工程处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线穿越黄河源头星星海核心区、长江源头通天河流域、雅砻江源头;
——科技创新任务重。330千伏线路首次穿越海拔4000~4950米高原,电气标准要求高。线路输电距离长,加之受端玉树地区电网网架薄弱,电压和频率稳定问题突出。冻土、设备外绝缘、系统稳定控制等专题研究攻关必须先行。
在这条电力天路上施工,建设者工作的特点,可以用5个字来概况,即高、难、险、苦、累,国家电网青海送变电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青海送变电工程公司玉树联网工程总指挥李柏介绍道。
所谓高,无论组立铁塔,还是架线施工,有很多工作都需要在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高空进行;所谓难,工程施工面临山川、河流、冻土、沼泽等各种复杂地形,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各种施工难题的考验;所谓险,在组塔和放线施工中,施工人员面临着高空坠落、被高空落物击中以及触电等各种危险;所谓苦,有两个方面:一是施工环境艰苦,工程施工多为野外作业,夏天高温酷暑,冬天顶风冒雪,还会遇到野兽的威胁。二是家庭生活辛苦,工人大多常年奔波在远离家乡的工地,一年到头回不了家,也照顾不了家人;所谓累,工人们基本每天都是天刚亮就起床,天黑才回驻地,接触的都是重体力活,工作时间长、强度大。
从玉树330千伏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到成功试运行,作为工程建设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践行社会责任、服务藏区发展、树立责任央企表率形象,举全公司之力,按照“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经济节约、绿色环保、和谐平安”的总体目标,全力推动工程建设。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指挥部和项目部,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安全、质量要求,组织专家专门制订冻土基础施工方案,细化质量工艺标准,加强工程监理,对每基铁塔基础浇筑实行照片、视频取证留存,保证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
——全力保工期,国家电网玉树联网工程现场指挥部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坚持按“日统计、周平衡、月考核”,跟踪催办关键设备生产供货进度;抓住有限施工期,加大施工力量投入,全线施工高峰期施工人员超过5000人。广大建设者发扬“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联网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为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
——实现了“零死亡、零伤残、零鼠疫传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现场医疗和生活保障体系,在玛多、温泉、清水河设立3个二级医疗站并配备高压氧舱,在沿线建立7个一级医疗站,在海南州人民医院、玉树州人民医院开辟绿色通道,在现场为组塔施工人员供氧。累计保障参建人员84.17万人次,接诊40040人次,救治感冒病人22328人次,高原反应病人5401人次,高原脑水肿、肺水肿57人次。保障了工程沿线应急食品、油料,燃煤,棉衣等生活物资的储备及配送,保证每名建设者每天吃到半斤肉,每人每天伙食标准不低于25元,每人一件棉大衣,每人一张床,宿舍温度不低于16摄氏度。
——注重科技创新,开展了高海拔电气绝缘配合、系统稳定计算、冻土特性、环境保护和治理、冻土监测、医疗保障六大专题研究,并全面应用于工程建设。
——重视生态保护。工程投入环保专项资金,限定施工机械必须在基础周边5米范围内作业,采用草垫或彩条布将机械、砂石、塔材等与草地表面隔离,加大环保、水保现场监督力度,确保野生动物和冻土环境不受干扰,为工程沿线生态环保护航,实现了人与自然、工程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广泛开展劳动竞赛。严格工艺标准,注重工程建设质量,组织开展了以“六赛一创”(赛安全、赛质量、赛进度、赛管理、赛创新、赛和谐、创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劳动竞赛活动和“大干八十天,决战八九月”、“苦干六十天,打赢铁塔组立攻坚战”、“奋战百日,照亮玉树”三大攻坚“战役”等活动,激发了建设者的豪情。
(三)
玉树联网工程,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在空气最少的地方,在阳光最多的地方,在河流最密的地方,在地域最广的地方,在寂寞最盛的地方,在生活最难的地方,在死亡最易的地方。
但从李柏身上,你能够感受到一种精神在生长,一种不屈服于苦难的人格精神在诗意地生长,一种源于心灵源于事业的精神在艰难地生长。
一年来,或在路上,或在办公室,两点连一线,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从唐乃亥到温泉,从温泉到花石峡再到玛多、大野马岭、小野马岭、野牛沟、巴颜喀拉山至歇武镇,再到玉树,他已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来回。除了工作外,一部老相机是他枯燥生活的唯一调剂,春夏有品,秋冬有致,雪山,草原,蓝天,白云,帐房,牛羊……从这些简单的元素中,他能够拍摄出变幻无穷的景致,看得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在这片高天厚土上,他用高海拔的明亮诠释着生命的价值,他也用血色的浪漫阐述着人活着的意义所在。
去野牛沟视察工作,从地面向上仰望,看到踩着高空滑车施工的送变电职工,他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看,多像五线谱上优美的“音符”。
玛多冰封的湖面,他会停下车,上前告诉组塔的工人师傅们,指挥部保障每人两件大衣,每天人均半斤肉,并咬着牙保证,一旦发现克扣物资的工头,不仅要让他吐出肉,还要让他吐血。
受命玉树330千伏联网工程第四标段项目施工,全国劳模张子跃被推上了这一年国网头号工程的潮头浪尖,他要啃下的,是全线6个标段中最难啃的这块“硬骨头”。
除去因高海拔而无法施工的一个月冬歇期,整个工程工期满打满算不超过240天,要组立位于果洛州玛多县境内的243基铁塔,放线110公里,其中133基铁塔组立在沼泽地带。“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事关灾区,事关重建,事关民生,这副担子的份量可不轻啊!”从张子跃的话语中,你能感到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2012年8月,夏日的黄河沿岸,河水横溢,最深处达到两米,人员和机械无法进场,是张子跃遇到的第一道坎。
连日来他苦思冥想,办法只有一个,铺路进场,这条500米长的便道,计划用每块8米长、2米宽、重1吨的1600块钢板衔接而成。
沼泽地里,张子跃正在一线指挥铺筑道路,急火攻心的他双眼布满血丝,皴裂而黝黑的脸庞有些浮肿,嘴唇青紫干裂。
凝神注视起重机牵引着第一块钢板缓缓放入河沿洼地,他弓下腰,盯着钢板一点点沉降,沉降,再沉降,心被揪到了嗓子眼上,憋得他喘不过气来,分分秒秒竟如漫漫长夜。
入水半米后,钢板终于停止下陷,预示着钢板敷设道路的方案被实践论证,接下来一块块钢板铺下去,随后就可以打围堰,抽水了。
现场一片欢呼,张子跃用双手撑住大腿,慢慢地直起腰来,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眼前一阵阵晕眩。此时此刻,他的感受是,天路难行!
9月底的玛多草原,旋挖钻机突突突突的打眼声,刺破了大野的宁静。原本用于石油开采的机械,如今被用到了这里。平原地质条件下的铁塔基坑,只需开挖到6米,可在这片高原湿地中,需要钻入20米的深度,接近7层楼高,这样,植入的铁塔塔基才能坐实。
这就是玛多,每扎牢一基铁塔,送变电人要付出百倍艰辛。为确保土建施工质量,基坑打眼,清理砂石,浇筑混凝土,必须一气呵成。
在玛多,一日四季是常态,顽劣的天气就像从潘多拉盒子里放出的一道道魔咒,往往阴晴不定,雨雪无常。
一月中旬的玛多,下午2点多,海拔4200多米的冰原上,铁塔组立正在紧张地推进,刚刚还晴着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继而又飘起了雪花,失去阳光照射的草原,气温陡降至零下20多度,不到10分钟,大地已是白茫茫一片,冷风如锥,直刺骨髓。
发动机受冻,供油管无油压,机械罢工,现场的施工人员一个个变成了雪人,大家僵硬的身躯在寒风中瑟瑟颤抖。
“他胆识过人,能让他耽搁工期的麻烦事还真不多,可在玛多,有几样东西就像是套在他头顶上的紧箍咒,能要了他的命,这就是富冰冻土,沼泽湿地和极端气候。”项目部的弟兄们这样总结道。
2013年3月初,小野马岭的张力场上,大风卷起漫天黄沙,封住嘴,让人喘不上气来。
由于风势强劲,导致导线跳槽,满脸沙尘的张子跃疯子般拿着对讲机不断地咆哮怒骂,大伙知道,这次,他可是和老天爷飚上劲了,谁要是敢懈怠,惹毛了他,那不是自个儿往刀刃上撞吗?
照他的指挥,大家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操作,持续了40分钟后,问题处理停当,导线有张有弛,出得十分顺畅。
张子跃板着的脸终于“放晴了”,现场的施工和管理人员长出了一口气,目送着这个“二杆子”有说有笑地离去。
玉树330千伏联网工程的建设充满了艰辛,为了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抢建110千伏结古变电站,施工人员在生活取暖都还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搭起帐房升起火炉为设备保暖;为了把沉重的铁塔运上高山,还要同时保护山上的植被,建设绿色环保工程,建设者逢山不开道、遇水不架桥,从云南请来马帮,在山间架起索道,在冰河上拉木筏,用尽一切智慧和办法,硬是架起了一条条传送光明的线路。
……
今天,万山之间,万水之沿,一排排藏式的牧民新居,安住着万千灾区群众;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传出琅琅书声;一座座设施齐备的崭新医院,为广大藏区群众解除病痛;一条条新建的道路通往大山内外,一条条电网跨越青藏高原延伸到玉树,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记录着一场沧桑过后玉树新生的人间奇迹。(作者:姚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