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关16载集10箱资料 上海航天自主研发对接结构

2013年06月14日 04:01   来源:文汇报   张晓鸣

  捕获、缓冲、拉近、锁紧,昨天中午,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首次对接。看似简单的“太空一吻”,是上海航天对接机构专家研制攻关16年的成果。

  对比国际先进技术,我国一开始就提出采用跨越式发展的思路——研制能与国际空间站相匹配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这种机构适应性强、承载能力大,便于航天员在不同飞行器之间自如进出,但与之相应的是重量大、对接初始条件要求严格、构造复杂。

  负责研发的上海航天专家回忆,当年参观俄罗斯“能源”火箭公司对接机构时,俄方直截了当地表示,对接机构的研制难度非常大,并极力怂恿购买他们的产品。可是,俄罗斯方面仅对对接机构的设计专利费就开出了天文数字的价钱。而中国要建立自己的空间站,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必须突破和掌握的。于是,上海航天人决心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

  整个研发团队搜集和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前后收集各类资料整整10个大箱子。通过一轮轮评审和质询,国家最终采纳了这个方案,上海航天人迈出了对接机构研制的决定性一步。如何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对接过程成为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第一道难关。俄罗斯采用的是“吊挂”方案,即把两个飞行器吊起来,利用钟摆的原理来模拟初始对接过程,但这种方案在稳定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刚开始时,科研人员尝试用滑车的方案,但试验下来发现摩擦力太大,无法模拟飞行器在太空中的环境特性。后来,科研人员建设性地提出了气浮平台的方案。在这个平台上,两个8吨重的飞船模型只须用手指轻轻一点就可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设置各种初始对接条件。

  此外,诸如分离角速度过大的问题也一度成为“拦路虎”。角速度是物体转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手表秒针的角速度是6度/秒。角速度过大,在太空环境中就可能导致碰撞,甚至不能分开,后果严重。一开始测得的分离角速度是0.2度/秒,这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经过170多次的反复试验、分析和改进,最终用最严苛的环境条件来模拟,将分离角速度做到了0.1度/秒。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