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救护车近两个小时才来”——“撤单”、“等待交接”延误了时间]
晚报记者 朱蒙雪报道
昨天上午8点多,军工路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4名养护工受伤。一名伤者被出租车送往医院,另三名先后被两辆救护车送走。有市民质疑:为何事发近2小时,第二辆救护车才到场接剩下两名伤员?市医疗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了此中的一波三折:第一辆救护车9点左右到达,将一名伤势较重的伤者运到医院后,在医院“等待交接”无法派出,再加上家属中途“撤单”耽误了一些时间,且由于最近梅雨季急救高峰,周边救护车均在抢救病人或在医院 “等待交接”,第二辆救护车跨区调派而来时,已是上午10点多。
首辆救护车“等待交接”
花掉一个半小时
市医疗急救中心方面表示,昨天上午8点半左右,“120”接到求救电话,要求救护车出车。调度人员查询发现该区域的救护车不是在执行任务、就是在医院等待交接病人,没有一辆救护车可供调用。之后,一辆救护车完成任务,调度员第一时间安排车辆前往事故现场,于上午9点左右将一名伤势较重的伤者运离现场,上午9点19分送达事发地附近的某医院。
这辆救护车本该迅速放下伤者、与医院医生交接完毕后,即刻赶回现场接剩下的两名伤者。然而,由于这家医院床位非常紧张,这辆救护车只能等待交接。据了解,待这辆救护车离开医院时,已是上午10:47。
“等待交接”令救护车动弹不得,对亟待被救助的伤者来说,使本就难熬的等待时间变得更漫长。据了解,在同时间段里,该区域所属的市医疗急救中心东区分中心所有救护车都在执行任务或等待交接。
最后,一辆从第十人民医院分站跨区调派来的救护车于10:21赶到事故现场,将另两名伤者一起抬上车,约20分钟送抵前述医院。
“撤单”电话、不合理用车
耽误了出诊时间
救护车经历一波三折的同时,调度中心也“团团转”。市医疗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9点30分许,调度中心接到自称事故现场人员的电话,称不需要救护车前来了,因此原本要前往事故现场的救护车被安排了其他任务。
上午9点45分许,调度中心又接到一个电话,称还是需要救护车前来。为此,调度人员再次安排救护车前往。再次派车、再次等待……又耽误了不少时间。
另据了解,在同一时段,事发区域所属的市医疗急救中心东区分中心杨浦分站还有一辆救护车正无奈地“横穿大上海”。原来,这辆车上的病人家属要求将病人从杨浦区送到位于徐汇区的第六人民医院,相当于穿越整个中心城区,一来一回很耗时间,使这辆救护车也无法第一时间投入对伤员的救治。
“120”将进一步
优化流程、增设站点
有网友提出,当事发地周边救护车无法调度时,是否能第一时间加大力度实行跨区域调车。某一线急救人员透露,为保证尽快救治病人,目前救护车以就近调派为主;若事发地周边实无车辆可调度,也会从相对较远的站点调车。不过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难:急救人员紧缺、急救资源相对不足是每个区域都存在的问题;上海道路交通状况复杂,跨区域调车、尤其是高峰时段的跨区域调车,面临途中耗时过长等问题,效率或许还不及等待附近车辆完成任务再抵现场。
本市人口总量增加、老龄化加剧、市民急救意识不断增强,预计至2015年,本市急救服务需求量将突破80万车次。为此,市医疗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计划新建8个急救分站,届时中心城区站间距将从现在的3.5-5.0公里缩短至3公里以内。
根据市卫生计生委今年5月印发的《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急救系统建设重点是充实调整完善资源布局与精细化管理,郊区重点则是继续推进硬件发展、加快软件建设。整合全市“120”受理平台,各郊区 (县)“120”呼叫线路全部接入市“120”调度指挥中心,由市急救中心网络统一进行受理,建立全市“120”急救数据平台,收集全市受理记录、GPS定位、急救时间节点等信息,形成完整的全市院前急救数据库。在实行“统一受理”基础上,适时建立“统一调度”。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