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儿童早教发展的"乐都模式"

2013年06月21日 09:35   来源:青海日报   马富春 张翔

  “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在乐都县峰堆乡的大山里,伴着清脆的儿歌,小女孩徐清梅蹦跳着,从金灿灿的油菜花中一路走来。

  2011年6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等机构合作,在我省西宁市和乐都、平安、尖扎三县开展大规模评估测试。结果显示:乐都县幼教点幼儿在语言、认知、记忆、社会规则等领域均取得显著进步,其发展水平与当地城镇同龄在园幼儿接近,显著高于相邻两县农村未入园幼儿。于是,山村儿童早教发展的“乐都模式”悄然形成——

  早教,让山里孩子的身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唱歌跳舞都是朱老师教给我们的。”在乐都县大山深处的峰堆乡联村,面对突然到访的陌生人的提问,这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没有丝毫的胆怯,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回答问题。

  “以前,她一见生人就哭,现在主动往人群里钻;以前她见陌生人声音不敢出,现在能说会唱,在人群里自豪地展示学过的歌曲和舞蹈;女儿比以前爱干净了,饭前便后都会洗手;普通话讲得也比上小学5年级的姐姐标准得多……”自从早教志愿者来到峰堆乡联村,看着自己的小女儿徐清梅身上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年轻的妈妈李桃花高兴得合不拢嘴。

  李桃花说,大女儿小的时候村里没有幼儿园、学前班,也没有早教点,孩子没地方去,就一直呆在家里,还要跟着大人干些农活,“像徐清梅这个年龄时,还啥都不知道。”

  “现在全村的幼儿都进早教点了。”说起早教点的发展之路,从事了3年早教志愿者工作的峰堆乡联村早教志愿者朱英香记得很清楚,她3年前参加早教项目时,村民们还不敢相信3岁大的幼儿也能进学堂。第一年,联村早教点前来报名的孩子只有10多个。

  随着乐都县早教试点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乡村都开辟了早教点,大伙儿也知道了孩子去早教点上学不收任何费用,逐渐地,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了早教点。

  如今,在联村,全村学龄前3——5岁的孩子全部来到了早教点。朱英香每天教他们唱歌、跳舞、做手工,给他们讲故事,指导学习文明礼仪。孩子们也个个都和徐清梅一样,大方自信,能说会唱。

  3年来,看着自己带的孩子一个个神采奕奕,懂文明讲礼貌,和孩子们的家长一样,朱英香“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在联村村头,聊起村里的孩子接受儿童早教带来的变化,村民们也个个交口称赞朱老师教得好,“娃娃们身心变化确实很大。”

  2009年9月,乐都县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实施了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之“幼儿学前教育项目”。当时,乐都全县共有3——5岁幼儿8481名,而能够在幼儿园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幼儿只有2861名,并且这些幼儿全部集中在县城一带,广大农村地区的幼儿只能接受学前一年的教育。农村地区接受学前一年教育的幼儿,也只能在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接受非正规的幼儿教育。

  由于乐都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不富县不强”仍是该县的基本县情,19个乡镇中除5个处在河谷地区外,其他14个乡镇都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人居分散,土地贫瘠的贫困山区。

  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从学前教育做起,尽最大努力使贫困山区孩子与其他地区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正是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乐都县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实施的项目,对发展贫困边远地区学前教育进行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

  自早教项目实施以来,乐都县根据贫困边远山区实际,按照“分地区、分层次、分阶段”的原则和“群众有需求、条件能具备、扩大覆盖面、提高普及率”的要求,确定了学前教育发展思路,即:以村小学为依托,努力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以早教点为基础的有利于全面普及的办学格局。

  根据这个思路,他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校舍和教学设施,大面积开设早教点,不断扩大覆盖面,使早教试验从最初的9个乡镇扩大到现在的16个乡镇,早教点从81个增加到133个,早教点幼儿人数从1400多名一度增加到3400余名,早教点覆盖人口占山区总人口的92%;早教志愿者队伍从46名增加到106名,并聘用了71名保育员。目前,该县在巩固项目试验成果的基础上,正进一步早教点完善教学、生活设施,积极尝试25人以上的早教点分班教学,努力逐步将其建成乡村幼儿园,提高办学水平。

  人力和财力的保障是早教事业发展的关键

  在早教点的3年,朱英香享受着工作带来的快乐,但也付出了常人意想不到的艰辛。

  乐都县刚开始推行农村学校儿童早教时,当年招聘的志愿者并不多,作为第一批志愿者的朱英香除了在峰堆乡联村上课,还要走40分钟路,翻过山赶到另一个村给孩子们上课。

  每天早上,朱英香5点30分准时起床,在县汽车站赶上第一班前往峰堆乡的班车,8点到峰堆乡,然后又走40分钟的山路,来到安排给她的较远的早教点。上一上午的课,到中午12点,朱英香匆匆赶回乡上,简单吃点饭,在下午2点前,又骑车赶到离县城较近的联村。如此,一天奔走在大山里的两个早教点上,任凭风吹日晒,朱英香常年坚持着自己的走教生活。

  “即使辛苦一点也没关系,就是收入低,没保障,心里总没个底。”农村出生的朱英香很喜欢这份“让孩子们变快乐”的工作,可这个能吃苦的姑娘也有难言之隐。自从参加儿童早教志愿者以来,她每月只能拿到1200元的工资,没有任何福利,更没有“三金”。

  每天从城里去早教点上课,一个月就得花去二三百元路费,朱英香“经济上很紧张。”她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自己还要种几亩地,以补贴家务,“不然一大家人真没法儿过。”

  乐都县教育局学前教育中心主任张永鹤告诉记者,朱英香的情况在早教志愿者中较为普遍。自3年前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开展“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以来,乐都县先后3次聘任志愿者担任早教点老师。其间,有相当一批志愿者因为待遇低、没保障而先后离开了早教事业,像朱英香这样能坚持3年之久的并不多。

  “教师队伍的稳定影响早教事业的发展。”张永鹤说,从目前情况看,儿童早教在乐都县取得了良好效果,农村的孩子在学前就能就接受良好的免费教育,家长也不再需要成天看孩子,干农活、外出打工都没了后顾之忧。在乐都县农村,人人都称赞早教办了大好事,但早教志愿者工资水平低,没有社会保障的现状使早教志愿者队伍人心不太稳定,这成了早教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和朱英香一样,看着全乡21个早教点一天天发展壮大,致力于早教点建设和管理的峰堆乡中心学校校长李长清喜在心里,但他也有自己的苦衷。

  乐都农村的早教点都设在农村学校,农村小学腾出专门的教室作为早教教室,教室里配备了各种儿童玩具和艺术课程教学器材。李长清发现,随着早教点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各早教点的经费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

  “早教点没有专项经费,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设备的配备和更新逐渐成为了学校的负担。”李长清说,以前早教点学生人数少,早教教室配备、取暖费等全由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支出,负担还不是太重,但随着早教学生越来越多,且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有所减少,学校这部分的负担越来越重。

  李长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个30多人规模的早教点为例,每年早教教室及教师办公室取暖费,教室里教具、模型、玩具的配置更新,外加其他一些支出,至少得花好几千元,这在农村学校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早教人力和财力的保障将是贫困地区儿童早教事业发展的关键。”乐都县教育局局长王宝业说,乐都县的3年的试点证明,儿童早教是适合贫困地区儿童早期教育的良好模式,随着早教事业的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对早教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目前早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已逐渐凸显出来,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重视,相关解决办法正在制定和落实当中。

  2009年以来,乐都县用于早教点的总投资是1422.5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628万元,县级财政投入346.7万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投入447.8万元。以上资金主要用项为:早教点设备和图书购置及校舍维修217.1万元,正常运转经费130.5万元,志愿者、保育员生活补助849.8万元,志愿者保险145.5万元,教师培训费2.6万元,幼儿课间加餐补助53.4万元,其他23.6万元。如今,在乐都县早教的宗旨、理念和意义正在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普遍认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该县1242名幼儿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非常愿意送幼儿参加早教点活动,所有家长都认为孩子参加早教点活动后有进步,其中,更有79%的家长认为孩子“有明显进步”。乐都县的早教也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很大程度地解决了隔代看护和托人看护带来的教育缺失问题,也使其家长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外出务工,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有利条件。乐都县早教发展模式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已经在全省15个县以及部分西部省区开始推广。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