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探索乡村集体养老 称医疗条件是软肋

2013年06月25日 15:34   来源:福建日报   

  85岁的晋江市磁灶镇大埔村吴家泉,始终忘不了第一次入住村里免费养老院的情景。

  戏台、门球场、农家书屋、洗衣房、棋牌室,眼前一切,让他惊喜不已。去年重阳节那天,他拎包入住,一切都是免费。“现在还感觉在梦里,真是赶上了!”他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这个养老院自去年开放以来,已陆续吸引160多名老人入住。类似的免费养老服务,逐渐出现在泉州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乡村。

  成立基金,支持村养老院运作

  “这跟城里的养老院不一样,都是自己村的,每个人都认识,好说话,大家一起看报、打牌,有时还可请假回家。”吴家良说。他与另外两名村里的老人住一间,三人读私塾时就是同学,活了一辈子,又聚到了一起。

  77岁的陈阿婆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儿子在天津经营陶瓷生意,陈阿婆曾在天津带孙女呆了几年,终究不习惯。回乡后,陈阿婆独自居住,因身体不好,几次半夜生病都没人照顾。呆在家没人管,去天津不习惯,这成了两难。现在,她的愁云终于解开。“以前,我成了儿子负担,儿子的担心又成为我的负担,现在负担都没了。”她说。

  在大埔村养老院,每个房间配有电视、电话、热水器,老人带着衣服就可以入住。“三餐不愁,食堂很干净,早上稀饭、面包,午餐、晚餐均是一荤两素一汤。早起打门球,上午去棋牌室下棋,下午到农家书屋上网看戏。”吴家泉说。

  大埔村养老院向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开放,共有220张床位,以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为重点服务保障对象。村里符合条件的有214人,有160多人选择入住。由于医疗条件不足,部分卧病在床的老人无法入住,对于这些老人,村里每人每月补贴300元。“尽管建立了保健室,也经常有医生驻守,但医疗条件还是目前最大的软肋。”大埔村村支书吴金程说。

  吴金程说,这个免费养老院月花销为15万元,全靠村里的养老基金。上世纪90年代,大埔村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租给企业办厂。2008年,土地租金收入达到660万元。看到村里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建议用这些钱成立养老基金,得到村民一致同意。

  2009年,养老院开始动建,2012年下半年落成,其间,不断有人捐赠,如今,养老基金达到了1000万元。现在,靠村委会的投资运作,养老基金每个月有15万元收入,这刚好够养老院的花销。

  “不能仅满足于收入平衡,想办一个村办企业,用它养活养老院,购入医疗设施,引进医护人员。什么时候连中风在床的老人都可以收进来了,那才叫真正的成功。”吴金程说。

  因地制宜,集体养老服务兴起

  记者从泉州市及晋江市民政部门了解到,在泉州的一些乡村,依靠村财收入和慈善捐赠,自发组织的集体养老服务正在兴起,并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模式。

  一是实行集中养老模式。以大埔村为代表。此外,晋江市英林镇嘉排村也广泛发动社会各界集资建设养老院和文体活动中心,总投资900多万元,占地面积约15亩,设置床位180张,内设餐厅、书画室、棋牌室、电子阅览室、南音社等。该养老院于2012年元旦开业,目前入住老人40多名。

  二是建立“多位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模式。晋江市东石镇萧下村发动企业、村民捐资兴办养老院,将老年协会、老人学校、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站结合在一起,集中开展养老服务,服务项目包括助餐、助医、文体活动、康复护理及精神慰藉等10多项,该养老院于2010年开业,目前入住老人30多名。

  三是建立以日间照料和免费餐饮为主的养老服务模式。晋江市磁灶镇下灶村养老院发动村民和企业募集慈善资金,于2012年投资建设2座养老院,开展以日间照料为主的养老服务,村里老人可享受免费午餐,每月领取一定的老年福利金,并可享受免费出游。目前,全村有50多名老人享受日间照料服务。南安市霞美镇金山村养生馆为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三餐。70岁至80岁老人每月交95元,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目前,养生馆每天有60多名老人就餐,他们均是在家住,时间到了就到养生馆吃饭。运营经费大多由乡贤和村民捐献。

  形成互补,完善农村养老体系

  对于泉州一些乡村出现的新的集体养老服务模式,专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张友琴教授认为,农村自发筹建的免费养老院,与城市养老院不同,这种农村养老院维持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体系,有利于减少老人的寂寞感,不仅“物质养老”,而且“精神养老”。她表示,这种自发开办的免费养老院与政府层面构建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了良性互补。

  福州市金秋老人院创办人顾志萍认为,这不仅可解决空巢老人无人照看的问题,对其他老人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养老”。利用土地租金、社会捐献、政府补助,民间自办养老院可以越办越成功,成为今后农村养老的一个新趋势,为农村养老破题提供新途径。

  张友琴建议,类似农村自发组织的养老服务,需进一步提升专业度,在引入护工、提升医疗水平、提供老年教育等方面累积更多经验;其次,应多保持老人和家庭的亲情维系,不能让年轻人忘了赡养义务。

  顾志萍亦认为,不仅要筹集资金,还要确保资金的基金式运作。“要确保鸡生蛋,蛋生鸡,毕竟村财和捐赠都是不稳定的,资金来源是重中之重。”

  晋江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王科长表示,尽管积极效应明显,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完善。有的村养老院建设规模过大,后续建设资金和设施配套跟不上;有的养老院功能设施不完善,老人入住率不高;部分村级养老院为快速推进建设,没按正规程序办理土地批建等手续。这些都需要在探索中解决。

  编后: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发展,“养儿防老”的农村传统养老模式被打破。农村不断出现集体养老需求,而政府构建的农村养老体系一时无法一步到位。在这种背景下,有经济能力的乡村自发开办养老院,满足集体养老的需求,这是一种有益探索,值得提倡。

  整合乡村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地形成农村集体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让老年人安心,让子女们放心,同时也为政府节省了大量建设资金。然而,这种养老服务毕竟是自发的,低层次的,存在不少短板,如后续资金如何保障,医疗服务水平怎样提升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及时推出配套政策予以扶持,引导这种广受群众好评的养老服务模式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