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有13个学生,但升旗一点不马虎。
新华网河南频道6月25日讯大河网报道:沿着蜿蜒险峻的山路,曲折前行再前行,来到洛阳最南端的嵩县白河乡黄柏树村,这里有一所“夫妻学校”黄柏树小学,55岁的教师夫妻从文科、刘元芹,已在这里坚守了30多年。
这所小学,曾是他们的求学之地,相爱之地,更是他们30多年如一日、传授知识的坚守之地。用知识给深山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他们乐此不疲。
守护13名学生,夫妻教师兼职当家长
刘元芹的数学课刚下课,从文科就走上讲台……
一所小学,两位教师,13个学生娃。
位于伏牛山深处的黄柏树小学,距离嵩县县城约150公里,途中还要翻越海拔1120米高的老界岭,从2003年至今,这里仅有从文科、刘元芹这对教师夫妻,被称为“夫妻学校”。
学前班小班两人、学前班大班两人、一年级4人,三年级5人,是这里学生的全部“阵容”。这些最小4岁半、最大10岁的孩子,分坐前后三排,在一楼西侧同一间教室组成典型的“复式班”。
一个老师要包揽各阶段学生的教学,可不轻松。刘元芹的数学课刚下课,从文科就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和画板,准备下节课的板书。
说到孩子,黄柏树村小学校长兼老师的从文科,满眼是爱,他说,13名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其中5名离家远吃住在校,夫妻俩既要教书,还要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兼职当家长。
一大早,从文科带领孩子们升国旗,组织孩子们晨读,刘元芹忙着做早饭;白天的课两人轮流上,刘元芹要做饭,课点儿要避开做饭点儿;一日三餐,夫妻俩和住校孩子们同吃一锅饭;晚上,要辅导功课,招呼孩子们洗漱、睡觉,冷天还要操心给孩子们掖被子;孩子们万一头疼脑热,也是他们带着孩子去看病抓药,悉心照顾,如父母一样尽心。
“我最喜欢吃老师做的咸米饭。”7岁的李丰年说,他家住老界岭半山腰,衣服破了老师帮忙缝,有次拉肚子弄脏好几次裤子,老师帮忙洗,周末,也是老师骑摩托车送他回家。
30多年坚守伏牛山深处播种希望
夫妻俩见证了学校从茅草房到瓦房、平房、楼房的巨大变化……
从文科和刘元芹跟这所学校的缘分,实在不浅。
夫妇俩都是黄柏树村人,黄柏树小学曾是他们的母校。1978年,从文科高中毕业后的第二天,就被校长拉来“上岗”,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因为山高路远,条件艰苦,很多教师都不愿到这儿任教。”两年后,高中毕业的刘元芹也加入到民办教师行列,两人成了同事。
两位心系山村教育的年轻人,也因教书结缘,1983年喜结连理。随着生源减少和教师的岗位调整,2003年至今,黄柏树小学仅剩他俩在坚守。
转眼间,夫妇俩在这里执教已有30多年,他们的儿女大了,也都走上了教师岗位,假期时回来也帮忙教书。空巢的夫妻俩,更是把学生们当孩子,“没开学就盼着学生们回来热闹”。
多年坚守,夫妻俩见证了黄柏树小学的巨大变化,从茅草房到瓦房、平房、楼房的变迁。如今,两层楼的校舍,是山村里最好的建筑。而在建校舍、平地面时,他们和干活的工人一起,干得挥汗如雨。
让从文科不无遗憾的是,“学校条件越来越好,生源却越来越少了。”他说,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这里的小学生将合并到白河镇更好的学校上课。他们憧憬着孩子们新的学习生涯,也对这个留下太多回忆的老地方有些不舍。
如今,在这个是学校也是家的地方,他们依然珍惜着和孩子们相伴的每一天。“来,吃鸡蛋了。”上午加餐时间,刘元芹煮好鸡蛋端给孩子们享用……
校门外,题写着校名的木板已斑驳,校园内却亮丽依旧。花坛里,刘元芹亲手种下的月季开得正艳,黑板报上,从文科亲手写画的“花儿朵朵向阳开”图文并茂。30多年来,从这里毕业了550多名学生,其中有40多人考上了大学,这让夫妻俩颇为自豪。他们说,大山深处的孩子,更需要知识插上理想的翅膀,30多年的坚守,值得!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