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记者调查揭猫腻:全麦面包竟有19种添加剂

2013年06月25日 10:00   来源:现代快报   

白吐司面包内添加剂含量惊人   现代快报记者 吴怡 摄

  全麦面包看着很“朴素”

  竟有19种添加剂 快报记者调查揭猫腻:警惕“染黑”的面包;营养师:馒头包子更健康

  面包新语被爆涉嫌添加剂标注不正确、达利园一块25g小蛋糕含17种添加剂……在继雪糕被爆出含有大量添加剂以后,面包也成为了重点关注对象,不少市民在购买面包前,都会主动查看一下配料表。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走访了新街口的多家面包制作工坊,发现哪怕是看似朴素的全麦面包内,都含有大量添加剂,令人咋舌。

  现场制作的松软好吃? 大多含有“面包改良剂”

  据了解,目前南京面包房内的面包,一类是当天在店内批量生产的,花样繁多,未包装,等顾客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装袋;另一种是预包装面包,由厂家制作好,能够存放较长时间,多数以切片面包的形式存在,看上去大同小异。

  在新街口一家超市内的面包房,现代快报记者看到,每一种当天生产的面包,都配有相应的配料表、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家,但没有QS认证标志。在一款名为“菠萝红豆”的面包配料表上,除了“面粉、糖、盐、酵母、鸡蛋、黄油”,还包含了食品添加剂“改良剂”。在另一家超市的现制面包配料表上,都写了含有“面包改良剂”。一位制作面包的师傅表示,几乎所有的现制面包都会用到改良剂。

  所谓“面包改良剂”,一般是由乳化剂、氧化剂、酶制剂等组成的复配型食品添加剂,用于面包制作可促进面包柔软和增加面包烘烤弹性。除了改良剂,有些面包中还含有添加剂“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维生素C”等,都能让面包更“发”,更加松软好吃。

  颜色灰暗的是“全麦”?可能是焦糖染出来的

  在一家面包房内,一款著名面包品牌的预包装切片面包,名称为“全麦营养面包”,看上去也比一般的面包片黑一点,显得很健康,然而一看配料表,则让人大吃一惊:在这款看似“朴素”的面包中,添加剂的名称密密麻麻好几排,粗略一数,有19种之多。谷脘粉、硫酸钙、木聚糖酶、α-淀粉酶、烟酰胺、麦芽糊精……而另一款白土司面包中,也含有磷酸氢二钠、单硬脂酸甘油脂、半纤维素酶等12种添加剂,令人咋舌。

  江苏省营养学会公共营养师培训办公室主任颜晓东说,大家现在很推崇的“全麦面包”,实际上猫腻很多。一般所说的全麦面包,指的是以全麦粉为原料或主要原料制作的面包。由于全麦粉保留了麸皮,颜色会比较灰暗,口感比较粗糙,健康但不好吃。一些厂家通过精白面+少量麸皮的方式制作有“全麦面包”概念或噱头的面包。实际上原料并不是全麦粉,营养价值较低。“有些商家甚至为了追求全麦面包的灰暗色泽,而人为用焦糖染色,把面包‘染黑’。”

  面包制作标准有待统一,馒头包子反而更健康

  在走访中,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现场制作的面包,虽然有的给出了配料表,但都非常简单,所含添加剂的量未知,而添加剂的质量是否达标,则更是无人知晓。

  现代快报记者昨天从南京市质监部门了解到,由厂家运输到门店出售的面包、糕点则一定要有QS标志。这种面包包装上的标注内容,标明其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质监局定期会对面包进行抽检,而在质监局给出的检测项目列表中,溴酸钾也是要求强制检测的标准之一。“目前南京的面包改良剂中,暂时没有发现溴酸钾的存在。”然而对于“全麦面包”中全麦粉的比例占到多少以上才算是“全麦面包”,并没统一标准,让不少商家钻了空子。颜晓东表示,不要盲目迷信“全麦”、“纤维面包”。同样是面制品,馒头包子反而更健康。“一是不需要这么多添加剂,二是加工温度低,更健康。因为烤面包一般温度要达到200℃左右,会造成一些氨基酸维生素的破坏,就算像烤鸭外皮那样的,还不如包子、玉米棒来得健康。”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