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发现民国时期牌匾

2013年06月26日 17:47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何耀军

  一块在农家闲置了五十多年的案板,当糊在背面的报纸被全部撕掉后,案板才露出真容——一块民国时期的牌匾。

  日前,乐都县高庙镇晁马家村一名村民致电本报96369新闻热线说,他家发现一块民国时期的牌匾,希望借助报社找一家接收单位。来电者称,他们自己在网上查阅资料发现,这块牌匾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6月25日,晁马家村82岁的晁玉林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他是高庙公社的“生产干事”。为了建设公社,晁玉林临时受命,组建砖瓦厂,成了一名烧青砖的窑匠。

  1960年春天,为了给砖瓦厂拾掇一个做饭用的案板,晁玉林去了一趟乐都,从收购站拉回了一块“大木板”。当时,这块“大木板”一面糊着报纸,一面露出木料。

  从乐都拉回“大木板”后,晁玉林将没有报纸的一面弄干净。就这样,这块从收购站拉来的“大木板”成了砖瓦厂的案板。

  一个偶然的机会,上过小学的晁玉林发现,案板糊着报纸的一面竟然有字。后来,砖瓦厂关闭,“案板”的使命结束,晁玉林便将带字木板拉回了家。

  从那时起,带字木板就放在了晁玉林家的老房子里。板凳支撑带字木板,老房子里多了一块放置闲杂物品的地方。十年前,晁玉林家要盖新房,大伙在搬家的时候,将服务了四十多年的木板抬出老房子。撕掉糊着的报纸,露出四个大字:慈航普渡。再看落款,写的是:青海省政府第一科科长基生兰谨撰、青海省政府教育厅秘书贾思复谨书。

  虽然发现曾被当做案板的木板是一块牌匾,但晁玉林和家人并没有当成是大事,牌匾被放置在另一间老屋里。10天前,因为家里办事,来了很多人,见过牌匾的人都觉得,这块牌匾可能有些价值。

  晁家人表示,这块牌匾应该有一百年了,而且是当时的名人所撰、所写。牌匾真的有一百年历史吗?基生兰是何人,贾思复又是谁?

  6月25日下午,看了本报记者拍摄的照片后,青海地方史学者朱世奎、李逢春都表示,通过牌匾上的题字“慈航普渡”可以确定,这块牌匾是佛教寺院的,但由于缺少匾额部分,无法判断这块牌匾是哪个寺院的。

  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湟民族文化丛书”《河湟人物录》显示,基生兰,字香斋,号半隐山人,西宁人,生于1870年,1944年病逝,是近代西宁诗歌界卓有影响的人物。

  李逢春解释说,1929年,青海省建省后,基生兰曾任西宁县教育局局长、省建设厅科长、省政府秘书处科长等职。1937年11月24日,基生兰被任命为西宁县县长,他坚辞不就,只好在六天后被免职。

  从基生兰在青海建省后任职情况判断,晁玉林家发现的牌匾应该是1929年至1937年的,如此说来,这块牌匾只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并不是百年历史。

  此外,关于书写牌匾的贾思复,能找到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是基生兰同时代西宁的书法家,字子兴,西宁曾留有他的墨迹,但“文革”中被损毁。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