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每13天成立一家基金会 发展仍滞后于现实需要

2013年06月26日 15:57   来源:新华网   赖雨晨

  广州市25日首度发布该市慈善事业发展“蓝皮书”,向社会公布慈善捐赠、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内容。

  “蓝皮书”显示,当前公益慈善组织体系的发展仍然大大滞后于现实需求,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方式与社会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民营企业是慈善捐赠主力军 市民参与比例下降

  这份《广州市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13)》由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负责编撰,其资料来源包括社会组织的统计数据、委托科研机构实施的问卷调查等。而由于我国尚没有建立慈善捐赠的信息统计制度,因此“蓝皮书”仅对面向慈善筹款机构的捐款做了估计,对面向慈善执行机构和受助人的直接捐赠没有统计。

  数据显示,广州市范围内慈善会、红十字会、驻穗基金会和福利彩票公益金接收慈善募捐总额在常态年份实现了较稳定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上述机构在2011年共接收捐款近19.6亿元。

  根据“蓝皮书”披露,企业捐赠一直是广东省和广州市慈善捐赠的主体。其中,国有企业更多地出现在灾害救助以及有政府行为的慈善捐赠场合;而民营企业则在设立专项冠名基金和社会捐赠中非常踊跃。例如,恒大地产集团在2012年的慈善捐款金额超过4.2亿元,其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也连续两年在“福布斯中国慈善榜”排名首位。

  与企业踊跃捐款相对应的,是市民参与慈善捐赠活动的比例下降。根据一份基于500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有56.2%的受访者表示在2011年参与过各种类型的慈善捐赠活动,比2010年广州慈善会的调查有接近9个百分点的降幅。

  值得关注的是,这份调查还显示人们参与捐赠的途径和渠道发生了变化。通过单位组织参与捐赠仍然是首要途径,占比达42.7%。其次是通过网银、网络转账、银行转账等形式参与,比例达到30.6%,“可能与近年来微公益盛行有关”。

  每13天成立一家基金会 发展仍滞后

  “蓝皮书”显示,根据广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统计,在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间,广州市各类社会组织由2577家发展到了2012年底的4738家,参与慈善事业的主体包括社会团体、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各类基金会、事业单位及群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等。

  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副主任汪中芳说,在整个慈善组织体系中,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仅在2011至2012年间,在广州成立的全省性基金会就达到55家,“平均每13天就有一家基金会成立”,其中绝大多数为非公募基金会。

  但是,“蓝皮书”指出,当地整个公益慈善组织体系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现实需要。广州市目前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仅3.7个,不仅与发达国家每万人一般拥有超过50个社会组织的标准相距甚远,也低于国内上海(7个)、青岛(6.5个)、深圳(4.2个)等城市的水平。

  此外,社会组织的机构也不合理。广州市教育类民办非企业机构占社会组织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慈善组织的占比很小,承担筹款任务的基金会与承担服务执行的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连接。

  超过2/3基金会没有网上发布平台

  慈善组织最重要的“资产”是机构的公信力,从“蓝皮书”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也是它们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所有的受访者中,只有3.6%的被访者认为广州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完全可靠”,“基本可靠”的也只有24%,而高达32.3%的被访者认为“完全不可靠”,表示“不清楚”或“不作评价”的比例也超过40%。

  另外,问卷调查的结果还显示,72.4%的受访者很关注慈善信息披露。然而,目前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程度与社会期望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在各类慈善组织中,基金会承担了较多的筹款任务。但“蓝皮书”显示,截至2013年4月,174家驻穗基金会中,仅有56家有自己的官方网站或网页。

  即便是在已建立网站或网页的基金会中,信息披露不完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相当部分基金会仅公布了简介、捐赠指南等最基本的信息,普遍缺乏年度基金捐赠和使用报告、捐赠与使用明细等,更没有公众期待的互动查询等内容。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有官方背景的公募基金会,也出现在众多私募基金会上。

  对此,广州市民政局局长庄悦群表示,民政系统正在建设“广州慈善网”,希望搭建一个全市性的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方便公众从网站等公开渠道获得信息。同时,广州市民政局正在研究出台“广州市慈善活动规范化建设指引”,为各类组织的内部治理和信息公开提供指导、为社会公众获取慈善组织的有关信息提供指引。(记者赖雨晨)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