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安徽芜湖市创新"双联系"办法密切党群关系

2013年06月27日 00:00   来源:新华网   王正忠 周立民 杨玉华

  “每一次走访困难群众,我都受到一次深刻教育,对照他们身处逆境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为自己过去纠结于职位、待遇的高低感到惭愧。”

  “这些联系干部从经济上和思想上帮助我,让我和孩子看到了生活的亮处,这样的干部要多支持。”

  这是摘自安徽芜湖市干部民情日记和百姓评价中的两段话。从去年9月开始,该市开展以“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为主要内容的“双联系”活动,给当地干群关系带来了新气象。

  全市干部“沉下身子”进村入户结交“穷亲戚”

  “如果没有政府帮助,我活不到现在。”家住芜湖市弋江区白马街道新义村的陶大英说起自己的病情,欷歔不已。

  4年前陶大英查出患有癌症,几年来手术治疗费用花了七八万元,全靠儿子打工苦撑。在去年芜湖市开展的“双联系”活动中,弋江区民政局局长彭鸿雁来到陶大英家时,她已经决定放弃治疗在家等死了。得知其困境后,彭鸿雁很快给陶大英办理了临时救助,并结合走访中发现的其他因病返贫户,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针对陶大英这样的“支出型贫困家庭”的专项救助政策,填补了民政救助的一项空白。

  “像陶大英这样的家庭,月收入远高于农村低保的救助标准,看起来并不贫困,但实际因治病返贫入不敷出,如果不是深入基层的调查,这样的“支出型贫困家庭”很难被发现。”彭鸿雁感慨,“双联系”让她看到,坐在办公室制定的政策未必就是群众最需要的。

  “只有深入基层一线多联系互结对,才能让干部工作更务实,与群众的心像螺丝与螺帽一样拧在一起。”芜湖市委书记高登榜形象地说。

  正是看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2012年9月开始,芜湖市在全市开始推行“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双联系”工作,要求全市所有机关联系1-2个村(社区),机关干部每人联系2户以上群众,科级以上干部做到困难户、信访户必联系,每10天打一次电话,一到两个月上门拜访一次,半年内请上门坐坐。机关干部走访群众要做到“三必看”“三必问”“三必留”: 看厨房、吃得怎么样,看卧室、住得怎么样,看厕所、卫生怎么样;问群众生活冷暖,问就业发展,问建议意见;留下关怀的话语,留下解决问题的承诺,留下联系的方式。

  截至目前,芜湖全市共有530多个市、县区党政机关与996个行政村、社区建立了联系机制,结对联系了8433名困难户、2467名信访户,构建了该市“双联系”工作大格局。

  群众看到了好作风“得实惠心气顺”

  如今陶大英通过政策救助不仅顺利得到治疗,而且重获生活信心。很多联系户表示,“双联系”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干部作风。

  繁昌县峨山镇湾店村村民徐友生曾经当过20年的民办教师,后来被派到村委会和乡镇企业工作。这两年他多次到县市上访要求政府给予他民办教师的退休待遇。徐老汉坦言,自己为党工作大半辈,临老只能靠儿子养活,心理不平衡。

  “其实上访也就是想找人吐吐心里的憋屈。”老徐说。去年“双联系”活动中,县司法局局长许光龙与他结成联系户,多次上门向他解释了国家对民办教师的政策,让他的思想慢慢通了。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有次他跟许光龙唠家常,感叹村里的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要是能发动村民集资修路该多好。没想到,许光龙听者有意,回县城后就一趟趟跑相关部门,不久就给村里争取到了3万余元的资金支持,加上乡亲们自筹资金,很快一条1.5公里的水泥路贯穿全村。

  “高高在上的干部我们看不起,只有登群众门帮群众办事的干部,我们才信任。”徐友生说。

  把群众小利益维护好就是党最大的利益

  芜湖市在推广“双联系”做法中,一批批机关干部在深入基层中受到了触动,强化了群众观。繁昌县委组织部的王芳说,过去我认为联系群众无非就是上门慰问、送钱送物,当我真正与群众建立感情后,我才认识到其实联系群众是带着一颗真心、付出一片真情,深入基层对每一名干部来说都要作为一种理念、常态和习惯。

  一些基层干部坦言,过去总觉得群众不支持不理解干部,认为群众整天为小利益斤斤计较,现在看来,只有把群众一个个小利益维护好,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才能维护好党执政基础这个大利益。

  为了防止“作秀”,芜湖市在“双联系”中还建立了一套包括建立民情走访台账和问题梳理台账,定时处理限时办结的解决群众问题机制,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目前,全市各区县通过“双联系”梳理出的各类群众问题7100余件,已妥善解决5100件。下一步,芜湖市还将把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王姣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