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速发展

2013年07月08日 00:00   来源:安徽日报   

  “大宗农作物承保面积达到一亿亩,率先基本实现全覆盖”——

  保险成为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保护伞”

  7月盛夏,江淮各地田野里一派生机勃勃。在肥东县城关镇安乐村,农民孙世年的6亩水稻长势喜人。 “今年我把水稻全部投了农业保险。上了保险,心里才算踏实。 ”孙世年说。

  目前,我省夏种作物的承保正全面铺开,目前已承保近400万亩。 “夏种作物预计承保面积将在5000万亩以上,承保率在90%以上。 ”国元保险公司董事长张子良介绍。

  发挥农业生产“保护伞”作用,从2008年试点启动以来,五年来我省累计承保农作物4亿亩,为全省1200多万农户提供了1100亿元的风险保障。目前,种植业承保面积已占全省种植面积95%左右,承保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0个百分点。 “我省已成为全国首个大宗农作物承保面积达到一亿亩,基本实现全覆盖的试点省份。 ”张子良说。

  “如果不投保,一旦遇到严重灾害,可能就倾家荡产,没能力种下一季。 ”霍邱县种粮大户余道友告诉记者。今年他的6300亩小麦,受4月份的冻害影响造成小麦结实率低,共计赔付39382元,大大减轻了损失。专家指出,目前农业保险赔款已成为种养大户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五年来,全省保险机构累计向农户赔付35亿元,积累巨灾风险准备金8亿元,全省2100多万(次)农户受益。“保险与信贷结合,还为种植大户提供了一条融资渠道。 ”张子良告诉记者,2009年10月,在草莓种植大县长丰县开展“保险+信贷”试点,累计帮助656个农户从银行获得4000万元的无担保无抵押贷款,直接帮助当地扩大草莓种植面积近一万亩,

  去年以来,在蚌埠推出了“小麦、奶牛等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业务,通过“财政+保险+担保+银行”多方联动,累计帮助种粮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贷款1.05亿元。

  张子良介绍,经过5年多建设,我省已建立了健全的保险服务网络,在1200个乡镇设立了“三农保险服务站”,在12000个行政村设立了服务点。为提升服务能力,我省还开发了种植业保险电子档案系统,为全省1200多万投保农户建立了档案,保证了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通过财政“一卡通”打卡赔付,开发农业保险地理信息系统,综合运用无人机、雷达、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采集和监测农业、气象、水文等基础数据,提高了保险勘察和理赔的效率。

  “大户跟一家一户农民买同样的农业保险不划算”——

  新型经营主体需要更高层次保险服务

  身为种粮大户,宿州市埇桥区农民李勇对农业保险不陌生,今年他承包的1600多亩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过650公斤。 “每季作物都要买保险,越来越觉得保险保障能力还需要提高。 ”李勇坦言。

  李勇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季小麦遇严重灾害绝收,最多是赔270元,这个赔付额对普通农户来说还可以接受。但大户产量更高,成本也高,这样的赔付标准就太低,起不到大的保障作用。“我的小麦正常年景亩产可以达到1300斤,也就是1300元左右。如果绝收,300元的赔付额太低了。 ”李勇说。

  在肥西小井庄村采访中,不少种粮大户也向记者反映了同样的问题。“270元的赔偿还不够土地的流转费用,大户跟一家一户农民买同样的农业保险不划算,保障程度低。”当地种粮大户刘中跃认为,种粮大户产量一般较高,投入大风险更大,应该相应提高保费,提高赔付率。

  记者了解到,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我省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壮大,土地流转加快。截至今年1月底,全省土地流转面积2314.47万亩,其中耕地1537.86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4.7%;土地流转率在全国居第九位。

  省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从趋势来看,规模经营发展呈逐年加快态势。2008年至2011年,全省土地流转分别为730、941.8、1017.7、1197万亩,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规模经营主体也趋于多元化,从起步阶段以农户为主,逐步拓展到种田能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企业。

  规模经营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以种植水稻为例,规模经营者的良种覆盖率为100%,化肥、农药使用量比普通农户低20%左右,亩产则要高20%以上。规模经营者大多通过种植一季稻一季麦、双季稻等方式来增加收益,提高复种指数,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目前全省经营种植业的近5万个大户,单产平均比分散经营农户高10%以上。

  专家指出,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是一号文件的焦点,也是解决谁种地问题的关键,未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将成为种粮主力军。但农业经营的高风险也决定,只有有了可靠的农业保险作为后盾,规模经营才能长期稳定发展。

  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认为,对普通农户和大户分别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政策,有利于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规模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新需求是农业保险政策设计的出发点”——

  农保部门推出种植业补充保险产品

  在长丰县罗塘乡梅园村,种粮大户陈军承包了3000亩地,刚刚全部种上水稻。像往年一样,他给水稻投了保险。不同之处在于,今年除了政策性保险外,还将额外购买补充保险,以提高保额。“农业生产出现的新需求,是农业保险政策设计的出发点。 ”张子良告诉记者,今年夏种开始,我省结合种植大户实际需要,开发设计了种植业种植补充保险产品,目的就是增加种植业保险产品的每亩保险金额,提高种植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从而更好地为种植大户实际需求服务。

  国元保险农业保险部种植业保险处主任张立解释,目前,我省普遍实施的中央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包括小麦、油菜、玉米、棉花、水稻和大豆六种,保险金额的设定主要依据农业生产的直接物化成本。由于种植大户农业生产中往往需要进行土地流转,其投入成本远远大于一般农户。因此,参保种植业补充保险,可以进一步减轻因灾损失的压力,切实提高种植大户的风险保障能力。

  以陈军的水稻为例,原来只能购买政策性保险,每亩保费在国家补贴后交纳3.96元,最高可赔付330元。现在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再花费16.2元,购买补充保险,获得270元的赔付保障。“这样每亩水稻花20.16元保费,最高可以赔付600元,”张立说,目前补充保险覆盖小麦、水稻、棉花等6个品种。

  专家建议,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要研发保障水平相对较高、符合规模经营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逐步由保成本向保产量、保收益推进。目前,国元保险正在研发产量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等,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

  “围绕各地的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下一步将加大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开发推广力度。 ”张子良介绍,这可以为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支持和保障。此外,我省还将推动财政补贴等政策机制完善,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融资难是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普遍难题,保单质押贷款则可以为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支持。 “农险保单虽不具有现金价值,但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和安排,可以转换为一种有效的质押担保方式,盘活农村金融资源。”张立介绍,农户可以拿保单直接到银行进行抵押贷款,目前我省已在蚌埠试点保单质押贷款业务,下半年也将在全省推广。同时,还将试点“保险+担保”、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

  张子良强调,目前,农业保险与涉农信贷结合的力度、能力和机制还有待加强与完善,进一步加大探索创新力度,我省正着力探索形成农业保险与涉农信贷结合,支持规模经营的长效机制。(记者 史力)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