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二手房去年涨幅超10% 仍存结构性上涨风险

2013年07月10日 08:13   来源:广州日报   罗桦琳

  去年一手房上涨4% 萝岗涨幅最大为39.5%

  一手房方面,番禺区和花都区分别占广州10区总成交量的25.9%和24.6%。

  二手房方面,中心6区和外围4区二手住宅交易登记面积同比分别减少18.6%和15.9%。

  广州市社科院日前发布《2013广州经济发展报告》,其中关于住宅市场分析的报告指出,去年广州一手房均价上涨4%,二手房均价上涨超过10%,在各区中,萝岗区涨幅最大,一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39.5%。

  荔湾一手房下跌13.6%

  报告首先对2012年广州住宅市场交易情况做了详细分析。报告指,去年广州房地产市场可用“先抑后扬、稳步走高”来概括。

  数据显示,2012年广州10区一手住宅市场供应量和成交量均实现较快增长,成交价格也有所上涨。全年一手住宅批准预售面积811.53万m2,同比增长18.0%,供应量为2008年以来最高;网上签约面积767.68万m2,同比增长37.7%,市场消化率为94.6%,新增供求基本实现平衡;网上签约均价14044元/m2,同比上涨4.8%。

  从区域情况看,2012年中心6区一手住宅成交量涨价稳,外围4区市场量价齐升。其中番禺区和花都区分别占广州10区总成交量的25.9%和24.6%。从成交价格情况看,萝岗区一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39.5%,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其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和热销楼盘素质较高。在中心六区中,涨幅最大的天河区上涨15.9%,跌幅最大的荔湾区下跌13.6%。

  10区二手房量降价涨

  研究显示,2012年广州10区二手住宅市场量降价涨。课题组采用目前市场3家主要中介公司数据来进行大致估计,分析发现,2012年广州二手住宅成交均价同比涨幅在10%以上。

  数据显示,2012年中心和外围区域二手住宅成交量均出现下滑。中心6区和外围4区二手住宅交易登记面积同比分别减少18.6%和15.9%。从各区的情况看,萝岗区二手市场逐步成熟,二手住宅交易登记面积为8.80万m2,同比增长7.4%,是全市唯一成交量正增长的区域。

  数据显示,各区二手住宅价格涨幅较为平稳。根据其中一家市内主要地产中介的成交数据显示,2012年广州各区二手住宅价格涨幅均在12.5%以内。从绝对价位看,越秀区和天河区的成交均价最高,分别达到20695元/m2和19943元/m2;花都区的成交均价最低,仅为5844元/m2。

  市场分析:

  预计2013年中心6区的新增供应将回升至2.46万套。

  仍存结构性上涨风险

  分析认为,2013年广州一手住宅供应将比较充足。其原因有三:一是目前广州市场库存量仍处于高位,2012年12月底广州10区2市(县级市)的可售住宅面积达到716.66万平方米;二是住宅施工量仍处于历史高位,2012年12月末广州10区2市(县级市)住宅施工面积达到4917.57万平方米;三是新增供应较为充足。预计2013年中心6区的新增供应将回升至2.46万套,而2013年供应量最多的仍是花都区和番禺区,两区合计共占全市总供应的45%。

  分析认为,住宅成交有可能出现回落。实施新“国五条”广州细则后,外地买家通过补缴社保获得购房资格的通道可能被叫停,因此未来住宅成交有可能出现回落。

  但报告同时指出,2013年广州一手住宅价格存在结构性上涨风险。报告指出,随着2012年4月以来市场的复苏,大部分开发商已从前期的降价走货为主转向稳价稳量为主,大部分购房者对房价的预期已从预降逐渐转为预增。此外,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高涨,有可能从心理上和实际上推高未来住宅价格。但由于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打破,难以支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

(责任编辑:王姣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