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宁波公交1小时换乘优惠 上班族:32元变2.4元

2013年07月11日 10:17   来源:钱江晚报   
    原来每天上班,油费要16元,现在这一趟,只要1.2元。昨天是宁波市区公交1小时换乘优惠的第一天,平时开车上下班的胡辰特意起了个大早,改坐公交出行。

    省钱又不耗时。这是胡辰对换乘优惠的最大感受。而昨天,有不少像胡辰这样的市民为了体验新政策,专程赶来坐公交,还有人寻思今后做一份宁波公交换乘攻略出来。

    上班族

    开车每天32元,公交只要2.4元

    胡辰家住北岸琴森,在下应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平时上下班是自己开车,路线是这样安排的:

    走通途路,绕道世纪大道、下应北路到单位。这一趟一般需要40分钟。这条线路约20公里,上下班来回40公里。

    按每公里油耗0.8元算,胡辰每天上下班,油费要32元。一个月22个工作日,油费就是704元,这也是笔不少的支出。

    听说宁波推出市区公交换乘优惠政策,胡辰决定来体验一把。

    昨天早上7点整,胡辰在北岸琴森站坐上了16路,5分钟后就到达白沙中心站,在白沙中心站,她免费换乘,上了一辆350路公交车。从白沙中心站上车,到紫郡小区东,胡辰花了41分钟。

    这么下来,昨天上班,胡辰换乘公交车一共用了46分钟,这比平时开车多了6分钟。但是,她只花了1.2元,而平时开车,这一趟的油费就得16元。

    胡辰说,昨天这一路上,她发现坐公交车的人特别多,不少人都是冲着“1小时优惠换乘”来的。

    公交迷

    体验超远距离换乘,他打算搞一份攻略

    宁波人吴国军,今年56岁了,他是地道公交迷。

    年轻的时候,吴国军开过25年公交车,他对公交情有独钟。退休后,只要和公交有关的事,他都感兴趣。

    听说宁波市区要推行“公交1小时优惠换乘”,前天他特意花时间,研究宁波公交换乘攻略。

    吴国军的换乘路线是这样安排的:

    从余姚天下玉苑搭乘301路公交车,这算得上是宁波市公交总公司开到最西边的公交车了。他的目的地是镇海炼化。

    上午7点半,吴国军坐301路从余姚天下玉苑出发。52分钟后,抵达南站西路。在站台边等了4分钟,他顺利坐上了一辆开往镇海炼化的380路。

    上车刷卡,刚好享受到换乘免费。上午9点零5分,吴国军到达了镇海炼化。

    从余姚天下玉苑算起,到镇海炼化,全程约45公里,吴国军只花了1.2元。

    吴国军盘算,这几天,坐着公交车转遍宁波的大街小巷。他希望搞一份宁波公交换乘攻略出来,供市民参考。

    比如,最长途的换乘、最实惠的换乘、最快捷的换乘、最省事的换乘等等。

    昨天采访中,还有不少市民对“1小时优惠换乘”有疑惑。本报收罗了相关问题,一一为读者解答。

    1、为什么只有甬城通卡(公交IC卡)能享受优惠,而市民卡不行?

    这是因为市民卡市民卡不支持信息写入,技术上不可行。

    市民卡(金融IC卡)包括借记加钱包卡、代记加钱包卡和电子现金卡,由市区的9家银行自行发放。由于市民卡不支持信息写入,导致刷卡时间无法写入到市民卡。POS机无法判断上次乘车时间,也就无法记录享受优惠的1小时,该从何时算起。

    因此,刷市民卡无法享受“一小时换乘优惠”政策。

    2、学生卡能否享受优惠?是否需要开通办理?

    学生卡也在甬城通智能卡有限公司发行的,不需要开通或升级,直接能享受“一小时换乘优惠”的政策。

    3、鄞州、北仑何时实现“1小时优惠换乘”?

    一小时换乘优惠需要精准到时间对接,即所有公交车的时间一样。

    目前,只有市公交总公司的152条公交线路、1000多辆公交车全部安装了GPS,已经完成了联动校时。而鄞州、北仑等地的公交企业的车辆还没有完成GPS安装。如果采用人工校时方式,差错率比较高。

    昨天,北仑区政府通过自己的官方微博发布消息,8月底之前,北仑也将推广“一小时优惠换乘”。

    至于鄞州,此前市城市客运管理局表示,要等到10月上旬了。

    8月底之前,北仑也将推广“一小时优惠换乘”。至于鄞州,此前市城市客运管理局表示,要等到10月上旬。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