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名村” 白纳的三张“名片”

2013年07月12日 09:34   来源:SRC-1968   

米玛洛桑家大院里,学徒正在绘铜佛纹饰。记者 唐斌 摄 白纳村

  村落特点:

  白纳村可谓是西藏的“名村”。在传说中,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阿古顿巴就出生在这里。在白纳村,已有600多年历史的铜佛制作手工艺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工艺而远近闻名。除此之外,巾帼草莓种植合作社带动该村42名妇女群众参与经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白纳村的乡村旅游,知名度正日益扩大。

  沿着318国道穿过达孜县城,从德庆镇政府东边的碎石子路向南驱车行驶约5公里,采访组一行到达白纳村。关于白纳村,有着相当多的关键词——阿古顿巴、传说、铜佛……虽不能与“中国十大名村”相媲美,但是在笔者看来,白纳村也可称为西藏的“名村”。

  白纳村的出名,首先与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阿古顿巴有关。阿古顿巴与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蒙古族的巴拉根仓一样,早已超出了本民族的界限,成为各民族群众共同喜爱的艺术典型。传说他就出生在现在的白纳村三组。在传说故事中,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庄园主的儿子;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受压迫的贫苦农奴,一个栖身不定的流浪人。他常常以自己的计谋惩治愚蠢的国王、残暴的领主、贪心的商人、伪善的喇嘛,教训自私自利、贪图虚荣的人为乐。同时又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帮助穷苦弟兄渡过难关,寻找幸福。

  阿古顿巴的故居现在只剩一片废墟。据白纳村党支部书记巴珠介绍,在以前,阿古顿巴的故居占地面积达3000多平米。由于历史原因,随着岁月的消逝,只有一座强久灵塔坚守在这片故居遗址上,倾诉着后人对阿古顿巴的思念和爱戴之情。

  在故居废墟西边的山坡上,有阿古顿巴和母亲的灵塔。在阿古顿巴的灵塔下散落着许多擦擦,据说,这个灵塔刚建时,是由10万个擦擦垒成的,规模相当气派,每逢藏历的十五和三十,白纳村和附近村的一些信众会来这里转塔。

(责任编辑:西西)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