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融入城市遇政策缺位 放开县城户口难解困局

2013年07月16日 16:58   来源:河南日报   胡心洁

  【调查】三代农民工的“城市梦”

  “我们在这里相识,在这里有了孩子,但我们还是农民工,孩子却成了留守儿童,每年春节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我们在郑州打拼了10年,还没有迈进城市的大门。”来自潢川县双柳镇的刘鹏夫妇对记者说。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2013年发布的调查报告中获悉,我省外出农民工省内转移步伐正在加快。数据显示,2012年,我省2400多万农民工中,省内就业人数达到1268万人,首次超过了省外就业人数。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初步演化成了三代农民工群体,他们的“城市梦”也有着深刻的变化。

  第一代农民工留不下,只能回到农村去,目前,他们已基本返乡。第二代农民工不回去,努力要做城里人。在城市发展、创业、安居正成为这一代农民工的主流意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已远远高于家乡。第三代农民工回不去,未来境遇难确定。第三代农民工即第二代农民工带在身边的子女,他们对农村更疏远更陌生,而对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比上两代农民工的认同感更高、更强烈。

  另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包括新生代在内的2.5亿农民工中,约84.5%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30%在农村没有承包地,40%没有宅基地,92.3%不愿再回农村。

  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政策缺位问题还相当严重,主要因为一些政策没有涵盖农民工,有些政策虽然涵盖了农民工,但没有很好落实。前者如住房保障政策、公共服务政策、各种补贴政策等,后者如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政策等。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认为:“农民工省内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省外,说明河南具备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这两者能够较好解决,河南城镇化就可以稳步快速发展。”

  【分析】放开县城户口难解困局

  今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许多宾客感慨地说,“乡村河南”正日益成长为“城市河南”。

  今年年初,省统计局发布的消息印证了宾客们的感受:2012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42.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从2008年至2012年,我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近1.8个百分点,成为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但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的河南,相比全国52.57%的城镇化率,低了10多个百分点。为此,我省努力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1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表示,“要达到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我省每年至少要提高城镇化率2个百分点,每年带动2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近日,一则消息在我省引发热议:全面放开县城入户条件,推动产业集聚区就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城镇落户。

  我省明确规定,将在产业集聚区就业满1年以上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未落户农民工享有城镇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允许产业集聚区就业农民工自愿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并享有相应待遇。

  然而,记者就这一利好消息采访多位农民工,他们大多感到“无所谓”:户口落到城里了,俺能有城里人的待遇吗?没地了再没工作咋生活?

  “给户籍制度‘松绑’来带动城镇化是一方面,但一个现实是:农民并不一定都愿意转户籍。”谷建全分析,农村相对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不愿意放弃土地权益,或成为农民户籍不愿向小城镇迁移的两大理由。

  “这些年,小城镇户籍限制已经放松很多,有些甚至已经完全放开。但农民进城的首选还是大中城市,而不是小城镇。”谷建全分析说,“令部分农民对是否落户小城镇心存犹疑的,更多是一笔经济账:农村户籍依附着宅基地、承包地、林地和很多补贴,农民不一定愿意放弃这些利益。”

  这就要求一方面把促进农民进城、真正转化为城市居民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农民进城落户,另一方面又要特别注意维护农民合法利益,让广大农民成为城镇化进程的受益者而不是受损者。

  【支招】户口先落 待遇不变

  农民工要完成从农民到市民这一历史性转变,既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又不能操之过急,它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它对决策者和实践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既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有序转移,又要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快城镇化进程。

  “我省的产业集聚区依托区域城市建设,实现了产业与城市的共生关系。产业布局拉大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城市空间,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平台,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重合,为农民工进城提供了前提条件。”省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处处长王民选说。

  王民选认为,户籍制度改革不是简单地换一张纸,而意味着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身份和待遇。但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的均等化,没有一项不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

  “‘土地权益’是农民最后的‘防御阵地’。农民工放弃农村户口来到城市后,其市民待遇能否真正实现,这是农民最关心的。”王民选说,“一些农民工之所以‘慎重加入城市户口’,是因为他们害怕一旦待遇没拉平,又丧失了土地权益,就得不偿失了。”

  他给出的方案是:户口先落,待遇不变。即农村人口到城市落户,在社会保障上仍沿用农民待遇,但要允许农民暂行保留土地的权益。即农民仍能保留其在原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想退出的则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补助。

  “要促进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不单是接纳一方的城市要做好准备,流出一方的农村也要加快改革: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耿明斋认为。

  农民工从熟悉的乡村进入陌生的城市,绝不是改变一下户籍那么简单。它意味农民的生产方式、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农民工,你为“进城”准备好了吗?

  同时,大城市一下子容纳不了大量农民工的涌入,应合理引导人口流向,既要采取措施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所在地逐步安家落户,又要引导产业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这些,各地为农民工“落户”准备好了吗?记者 胡心洁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