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韩亚坠机受害者面临"同命不同价" 引出三疑问

2013年07月16日 07:3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岳菲菲

  韩亚坠机受害者面临“同命不同价”

  在美国索赔获赔或高百倍 韩亚可能要求美法院不受理外国旅客索赔 称18日前给出赔偿方案

  2013年7月15日,韩国首尔,人们悼念在韩亚客机事故中不幸遇难的3名中国女孩。

 

  如果你是美国公民,案子进入美国法庭没有问题,但是其他人就要面临一场“斗争”。中国公民是否有权利在美索赔将是“理赔之战”的焦点。

  据《华盛顿邮报》援引美联社消息称,韩亚公司很可能要求美国法院不要受理外国乘客的索赔案件,让外国乘客回到各自国家进行索赔。由于各国索赔判额相差很大,事故发生地美国的赔偿金额往往大幅高出亚洲国家,因此“即使他们是并肩坐在那架波音777客机上面”,各国乘客获得赔偿的数字可能相差很大。外界评价称受害人“同命不同价”。

  空难重伤员可获赔数百万美元

  据悉,如果空难重伤员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赔偿额预计达数以百万美元计,甚至接近1000万美元,遇难儿童赔偿额可能为500万至1000万美元。

  然而,如果在亚洲,赔偿额可能少得多。空难中骨折在美国通常赔偿百万美元,但在海外仅仅赔偿几万美元。

  韩国大韩航空公司一架客机1997年在美国关岛坠毁,致死228人。一名女性因那场空难失去女儿、女婿和3个孙辈。2001年,一家韩国法院判决大韩航空向这名女性支付51万美元赔偿。

  韩国律师苏东熙(音译)说,那场空难后,在美国法院起诉的遇难者亲属与在韩国起诉的遇难者亲属所获赔偿相差多达100倍。

  另外,据美国南加州著名华人刑事辩护律师邓洪在其主页上介绍,根据航空领域的《蒙特利尔国际公约》,乘客只要能证明受到损伤,航空公司及其保险公司必须向乘客承担最高不超过约16.8万美元的赔偿。但如果航空公司被证实有疏忽行为,美国法院可以裁定航空公司的责任不受国际公约赔偿上限的限制。

  寻求在美索赔有难度

  北加州律师弗兰德-皮特说,如果你是美国公民,案子进入美国法庭没有问题,但是其他人就要面临一场“斗争”。邓洪也表示,中国公民是否有权利在美索赔将是“理赔之战”的焦点。

  美联社称,持有往返票(最终目的地并非美国)的外国乘客在美索赔要面对“非常严峻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韩亚航空可能会“设法”要求美国不受理。

  例如,韩亚航空可以以“不方便管辖”为由向美国提出亚洲受害人的案件应在亚洲审理,因为包括航空公司以及受害人在内的各方都在亚洲,所以案件处理起来“较方便”。

  德保尔大学国际航空法研究所的布莱恩-哈维尔说,无论最终哪里审理,根据约定,航空公司需要马上支付一部分赔偿给受害者,以在医疗、交通等花费上帮助他们。

  韩回应称将按条约办事

  针对韩亚航空可能以乘客“最终目的地”是中国为由,让美国当地法院要求原告回到所在国起诉一说,韩亚航空中国地区总部经理高晶13日表示,这只是各方的猜测,但是在具体做法上,韩亚将会按照《蒙特利尔国际公约》的规定。

  韩亚航空中国应急小组组长文明永日前表示,航空公司将在18日前给出赔偿方案。据邓洪介绍,一般重大的空难事故索赔过程通常要三至五年才能争取到最高额的赔偿。航空事故中的过错认定也可能需要长达数月。

  《蒙特利尔国际公约》是1999年订立的国际条约,该国际公约适用于处理全球航空事故的保险理赔事务。美国、韩国和中国为《蒙特利尔国际公约》的签约国家。并且,此次航班的起飞地、终点地以及航空公司均为《蒙特利尔国际公约》签约国的范围,因而,航空公司的责任将遵循该国际公约的规定。

(责任编辑:邓一)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